濮阳市乡村振兴战略

窗体底端


濮阳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

  

引言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党和国家事业全局,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三农”工作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农业是“四化”同步发展的短板,农村是城乡经济体系的薄弱环节,农业农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点和难点。市委、市政府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省委十届六次全会精神,以及中央和省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系列重大部署,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在优先位置,精准发力、接续奋斗,汇聚起“为中原更加出彩增色添彩”的磅礴力量。为描绘战略蓝图,强化规划引领作用,根据《中共濮阳市委、濮阳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濮发〔2018〕7号),特编制《濮阳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  

本规划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对濮阳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了总体设计和阶段谋划,明确至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2022年召开党的二十大时的目标任务,细化工作重点和政策措施,部署重点工程、重大计划、重大行动,确保乡村振兴战略扎实推进,是指导全市分类有序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依据。  

第一章  规划背景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历史任务,在我国“三农”发展进程中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准确把握新时代乡村演变新特征,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  

第一节 重大意义

党的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这一时期我市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在农村最为突出。推进乡村振兴,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坚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的使命担当。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省委书记王国生对濮阳的发展高度重视,明确提出濮阳要“由区域边缘走向中原城市群改革开放前沿”,这是交给濮阳沉甸甸的时代考卷。贯彻中央和省决策部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把产业发展好、把乡村建设好、把民生保障好,有利于促进城乡融合发展,谱写濮阳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夯实“为中原更加出彩增色添彩”的坚实基础。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迫切需要。濮阳作为传统农区,最大的发展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大的发展不充分,是农村发展不充分。与城市相比,农村在供气、供暖、污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及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方面相差甚远;农村缺乏活力、凝聚力,村庄空心化、农户空巢化不断加剧,乡村治理基础薄弱,已成为影响高质量发展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利于缩小城乡发展差距,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更好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顺应经济发展规律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村经济是现代农业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现代化与工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的关系密不可分。从我市来看,农业就业人口占全部就业人口的39.3%,增加值仅占经济总量的11.2%,农业生产率仅为二产的17.1%、三产的23.2%。这种局面不改变,不仅不能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且会严重制约现代化进程。只有解决好农业农村现代化问题,才能使现代化建设进程更协调、更顺利、更有成效,实现高质量发展。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濮阳的重大举措。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广大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当前,濮阳发展最薄弱的环节在农村,截至2017年底,全市还有341个贫困村、12.58万建档立卡农村贫困人口,尤其是黄河滩区贫困程度深,台前县是全省4个深度贫困县之一,贫困发生率超过10%。要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基本实现现代化,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补齐“三农”短板,夯实“三农”基础,有利于增进农民群众的福祉,提升全体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  

第二节 振兴基础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三农”工作的决策部署,把“三农”工作摆在重要位置,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按照“大农业、全链条”理念,着力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升农产品质量、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统筹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持续深化农村各项改革,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了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全市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综合能力持续提升。2017年,全市农业完成增加值169亿元,增长4%。粮食总产达到262.3万吨,主要农作物良种基本实现全覆盖,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3%,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4.1%。设施农业面积达到47.29万亩,百亩以上园区达到286个、面积26.42万亩,其中万亩以上园区7个。畜牧养殖业实现规模化、生态化发展,畜牧业增加值占农业增加值比重达到38.6%,濮阳县、南乐县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有序推进。实施了廊道绿化和环城林系、郊野公园、农田林网等林业重点生态工程,濮阳县引黄入冀储备林等项目稳步推进,全市片林面积达到11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29%。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质小麦、优质水稻、优质花生种植面积分别达到75万亩、43.2万亩、59.5万亩,大豆、红薯等小杂粮种植面积明显增长。农业产业化加快推进,全市农业产业化集群达到19个,其中,省定农业产业化集群10个;通过“三品一标”认证的企业50家,认证产品120个;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销售收入410亿元。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到4140个,其中,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28家,农民合作社3066家、拥有成员14.2万名。农村一二三产业加快融合发展,大力推广“互联网+”“旅游+”“生态+”等农业新产业新业态,一批集产业、生态、宜居、旅游功能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已具雏形,阿里巴巴、京东等一批电商企业落户濮阳。  

农村改革不断深化。农村“三块地”确权颁证工作基本完成,农村承包土地、农村宅基地、集体建设用地确权登记分别达到403.5万亩、78.6万宗、1万宗,目标完成量位居全省前列。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深入推进,我市被确定为全省唯一一个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整体推进试点市,华龙区、范县被确定为国家级试点县(区),濮阳县、范县被列入全省农村集体经济扶持试点县。全市已建成7个县级农村产权交易服务中心、87个乡镇产权交易服务大厅,完成产权交易1357宗。“两权”抵押贷款试点工作全面推开,濮阳县、台前县已累计发放抵押贷款8393笔、5.97亿元。2家县级农信社成功改制组建农商行。  

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持续实施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工程,建设高标准粮田221万亩。引黄入冀补淀工程提前通水,引黄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等水利项目加快实施,全市有效灌溉面积、节水灌溉面积分别达到344.6万亩、245万亩。农村公路里程达到5728公里,实现所有乡道及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累计解决187.1万农村人口安全饮水问题,改造农村危房2.9万户,所有行政村实现光纤全覆盖,建成农村标准化中小学870所,新建改造乡镇卫生院46所及村卫生室1492所,保障民生水平不断提高。  

扶贫开发稳步推进。始终把打好脱贫攻坚战作为重要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坚持“转、扶、搬、保、救、教”六路并进,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脱贫攻坚战启动以来累计脱贫9.71万农村贫困人口。深入推进“双联四推六覆盖”,组织全市2万余名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驻村第一书记和党员干部与贫困户建立了帮扶对子。实施“百企万户”工程,新建和改造提升精准扶贫就业点404个,安排贫困地区群众就业12900人,其中贫困人口5656人。黄河滩区居民迁建工程加快实施,第一批试点群众全部搬迁入住,土地复垦已完成;第二批试点安置区建设基本完成,习城安置区已完成360户群众搬迁;三年规划2017年启动的9个安置区全部进入主体施工阶段,部分安置区已封顶,2018年启动的濮阳县郎中乡、范县县城、台前县马楼镇3个安置区已全面开工。  

美丽乡村加快建设。坚持“通、净、绿、亮、文”标准,全市建成美丽乡村示范村345个,初步形成了G106、濮渠路、引黄入冀补淀工程沿线、黄河大堤等“三纵三横”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带。加快人居环境整治,在全市推行农村生活垃圾城乡一体化处理和“一把扫帚扫到底”机制。完善乡村公共服务,打造了集村级行政功能、便民服务功能、文体娱乐功能于一体的村民服务中心。加强魅力村镇建设,依托产业优势、文化特色,先后建成濮阳县西辛庄、清丰县单拐、南乐县岳村集、范县东张村、台前县王楼村、华龙区东北庄、开发区冯寨、示范区班家等81个美丽乡村精品村。  

基层基础更加稳固。切实发挥农村党支部书记学院阵地作用,成立乡村振兴讲习所和实践教研基地等,建成3条培训专线76个现场教学点,先后举办培训班255期、培训学员1.8万多名。强化基层党建责任,对304个软弱涣散党组织进行了整顿,优化调整村党支部书记93名、村干部221名,确定了4909名后备干部。对全市信访高发村、治安较乱村进行了排查整治,有力打击了违法犯罪。推进“三纵三横”魅力村镇特色党建示范带建设,初步打造了349个党建示范点,形成产业扶贫精品线、龙乡精品文化示范线等。加大基层基础建设投入,实现村室建设“清零”目标。  

总体来看,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三农”工作成效显著,转型升级、质量效益、民生福祉、农村面貌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农业发展依然滞后。农业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农业结构调整的矛盾较为突出,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不强,存在“多的不优,优的不多”的问题,整体效能低,抵抗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能力差。二是农民收入依然偏低。农业生产成本不断上升,农民外出务工和工资性收入增长有限,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不足,农民持续增收压力较大。2017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652元,仅为城镇居民的40%。三是农村面貌依然较差。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与城市反差较大,农村脏乱差问题突出,生活垃圾和水源污染点多面广,农业面源污染、白色污染严重,农村生态环境需进一步改善。  

第三节 发展趋势

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农业农村发展也步入了新的阶段,“三农”工作面临的形势正发生深刻变化,呈现许多新情况新特点,必须准确把握为中原更加出彩增色添彩对“三农”工作的新要求,发挥自身优势,更加精准谋划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城乡关系由二元结构向加快融合发展转变。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城乡互促的能力不断增强,城镇化发展体制机制和农村改革不断深化,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条件逐步具备。同时,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依然突出,阻碍城乡之间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合理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较多。  

农业发展由增产导向向提质增效导向转变。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城乡消费需求和结构加快优化升级,对农产品的需求已从传统式到高端、多元、个性化转变,对提高农业发展质量和效益的要求越来越迫切,必须加快推进农业结构调整,转变生产方式,注重品牌建设,提升农产品质量和竞争力。同时,要加快农业经营方式、组织方式创新,解决小农户生产与市场融合对接不充分的问题,有效提升农产品供给。  

农产品供求关系由总量不足向结构性矛盾转变。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升,农产品消费需求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不再是满足吃饱饭,而是要吃得好、吃得健康、吃得安全,造成部分农产品库存大幅增加而优质农产品需求得不到满足,调整农业结构迫在眉睫。  

劳动力供求由大量富余向总量过剩与结构性、区域性短缺并存转变。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打工,既为推动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增加农民收入创造了条件,也带来农业生产者素质结构性下降,呈现农业兼业化、农民老龄化、农村空心化的趋势,关键农时缺人手、现代农业缺人才、农村建设缺人力问题普遍存在。  

第二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习近平总书记调研指导河南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全面落实市委七届七次全会精神,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全面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加快推进农村“五个振兴”,为中原更加出彩增添亮丽的濮阳色彩。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坚持党管农村工作。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健全党管农村工作领导体制机制,更好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作用,确保党在农村工作中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障,凝聚全社会力量投身乡村振兴工作。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切实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把实现乡村振兴作为全市上下共同意志、共同行动,在干部配备上优先考虑,在公共财政投入上优先保障,在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加快补齐农业农村短板。  

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尊重农民首创精神,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广大农民衷心拥护、支持并参与到乡村振兴中,把实事好事办到老百姓的心坎上,使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进一步增强。  

坚持乡村全面振兴。准确把握乡村振兴的科学内涵,深入发掘乡村多种功能和价值,注重系统性、协同性、关联性,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  

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统筹乡村振兴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协同推进新型城镇化,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覆盖,加快农村进城人口市民化进程,着力构建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发展格局,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坚持和谐共生发展。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农业农村发展新格局。以绿色产品生产、农村环境治理、生态环境保护、村庄环境美化为重点,加快转变生产生活方式,努力创造生态宜居家园。  

坚持改革创新发展。持续深化农业改革,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加快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切实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发展模式,加快推动三次产业融合,增强农业发展活力。  

坚持分类有序推进。推动乡村振兴健康有序进行,科学把握我市乡村差异和特点,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精准施策,示范带动、聚焦任务、分类推进,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不搞一刀切,不搞统一模式,不搞层层加码,杜绝“形象工程”。  

第三节 发展目标

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各县(区)各部门乡村振兴的思路举措得以确立,城乡融合发展格局初步建立,全市农村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到2022年,乡村振兴取得重大突破,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逐步完善。农业生产稳定增长。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速稳定在4%左右,现代农业“三带一圈”初具规模,“四化”水平进一步提高。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550万亩以上、总产稳定在50亿斤以上;“六优”农产品种植面积发展到325万亩以上;畜牧业增加值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45%以上;主要农作物生产机械化水平达到98%以上;创建一批知名品牌、地标产品、绿色无公害认证商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显著提升。现代百亩以上农业园区达到400个,市级以上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350家;“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顺利实施,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水平明显提高。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农村危房全部消除,“厕所革命”初见成效,垃圾治理、污水处理、道路通行、网络通讯、能源保障等基础设施全面加强,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有效改善。合理设置村庄布局,大力提升农村建筑风貌,建设美丽乡村1000个、特色小镇50个。加大乡村生态保护与修复力度,大气污染、土壤污染、水污染等农业环境突出问题得到有效改善,构建生态循环的田园生产体系,形成景色秀美的田园生态景观。乡风文明持续改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更加有效,农民思想道德素质进一步提升。持续深化移风易俗,深入推进文明乡村建设,文明乡风、良好家风和淳朴民风得到有效继承和弘扬。农村诚信体系日臻完善,崇尚诚信、践行诚信的乡风民风深入人心。传统优秀文化得到传承和创新,乡村文化生活日益丰富,逐步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特色文化产业。乡村治理更加有效。基层组织建设健全完善,基层干部队伍更加优化,党群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村民自治组织民主制度深入推进,农村社区服务规范进一步创新;法律宣传教育活动更加深入,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向基层延伸,违法犯罪行为得到严厉打击和有效遏制;深入挖掘农村道德规范,完善村规民约,教化与引导、激励与约束、自律与他律相结合的长效机制日益健全。农民生活显著改善。农民就业创业、增收途径进一步拓宽,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经济增速。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稳步推进,2019年,现有条件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全面改善,教育资源配置更加优化,乡村教师待遇进一步提高;乡村医疗设施不断完善,乡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持续提升;以乡镇敬老院、农村幸福院和互助养老中心为主的养老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农村养老服务能力显著提升。  

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人民生活更加富裕,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乡风文明达到新高度,乡村治理体系更加完善,农村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宜居乡村基本实现,城乡融合带动乡村振兴的示范效应得到彰显。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全面实现,实现农业现代化高水平发展,全体农民实现共同富裕,美丽乡村成为新时代美丽濮阳的标志和底色。

1553218995828267.jpg

指标说明:1.本指标体系中非特定称谓的“村”均指村民委员会和涉农居委会所辖地域。2.后续专栏中定量指标未说明年份的均为2022年目标值。    

第三章 优化发展空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坚持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双轮驱动,统筹城乡土地在空间上的开发格局,优化城乡生产布局结构,分类有序实现农业农村振兴,打造具有濮阳特色的农业农村发展新格局。  

第一节 完善城乡布局结构

坚持把城市和乡村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按照多规合一要求,统筹谋划城乡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环境保护等主要布局,构建乡村振兴“131”发展新格局。  

“一中心”。强化市域中心城市对农村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提升发展品位,完善城市功能,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快产业和人口集聚,构建功能更全、承载能力更强、辐射带动范围更广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同时,完善县域中心城区综合服务功能,发挥支点吸纳作用,强化产业支撑,打造成为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增长点和吸纳农业人口转移集聚的主阵地。  

“三轴带”。提升小城镇连接城乡的纽带作用,因地制宜发展特色鲜明、产城融合、充满魅力的小城镇和特色小镇,增强对周边乡村的辐射带动作用。沿金堤河工业轴发展户部寨、文留、濮城、王楼、侯庙、孙口等一批经济重镇、产业大镇;沿黄河生态带发展渠村、辛庄、张庄、吴坝等一批旅游名镇、生态小镇;沿三条濮清南干渠农业区发展庆祖、柳格、仙庄、元村、韩张等一批商贸重镇、食品小镇。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构建以乡镇政府驻地为中心的半小时生产生活圈,以镇带村,以村促镇,联动发展。  

“一千个美丽乡村”。建设布局合理、形态优美的美丽乡村,以县为单位科学规划村庄布局、资源利用、设施配置。综合考虑村庄特点,合理确定村庄规模,避免随意撤并和大拆大建,以环境、庭院、污水整治为突破口,建设1000个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建设立足乡土社会、富有特色、承载乡愁的升级版乡村,实现美丽乡村建设一村一策、百花齐放,杜绝千村一面、一哄而上,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  

第二节 打造城乡融合化发展空间

按照有利于生产、方便生活、适度集中的要求,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匹配,科学布局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乡村发展空间。  

合理布局生产空间。立足我市农业发展基础和比较优势,加快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推动主体功能区战略精准落地。科学布局养殖业适养、限养、禁养区域,有效控制并减少环境污染。引导二产向县城、重点乡镇和产业集聚区、专业园区集中发展,引导三产合理布局农村康养、乡村旅游、乡村电商等新业态,因地制宜布局农产品集散中心、物流配送中心和展销中心,统筹推进农业产业园、科技园、创业园等各类园区建设。  

营造宜居生活空间。坚持集约节约用地,科学划定乡村建设空间,明确用地规模。优化村庄功能布局,做到农房建设有规划管理、行政村有村庄整治安排、生产生活空间合理分离。合理布局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构建便捷的生活圈、完善的服务圈、繁荣的商业圈。维护原生态村居风貌,保留乡村景观特色,让农村居民过上更加舒适的生活。  

严格保护生态空间。以绿色发展为引领,落实大生态发展理念,加强对自然生态的整体保护。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加快推进廊道绿化、环城林系、高标准农田林网、郊野公园、坡地绿化建设,构建“两纵两横”四大生态走廊,使土壤、植被、森林、湿地之间形成循环相生的系统生态链。用景区理念和标准,分区块规划设计田野、河流、道路、乡村生态景观,让濮阳大地因绿而美,形成林茂粮丰、和谐秀美的生态景观。

第三节 差异化有序推进乡村发展

专栏2 生产空间融合发展工程

1.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主要包括濮阳县、清丰县、南乐县、范县、台前县、开发区,规划面积310万亩。重点实施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建设提升工程,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提高机械化、科技化水平,规划形成以小麦、水稻、玉米生产为主导的集聚生产核心区,突出发展优质强筋小麦、有机水稻,促进粮食绿色高产高效。  

2.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建设。主要包括濮阳县、范县、台前县,规划面积20万亩。突出发展大豆种植,形成资源优势突出、区域特色明显的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  

3.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依托我市现代农业“三带一圈”独特资源和生态条件,科学划定特色农产品生产区,发展特色瓜菜、食用菌、特色养殖、特色水产、特色花卉等,提高市场竞争力,培植支柱产业。  

4.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建设。针对耕地退化、地下水超采、生态脆弱等区域问题,引导发展休养生息型、生态循环型、资源节约型农业,支持符合条件的县(区)积极创建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  

5.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立足优势特色农业,以规模种养基地为依托,以产业化龙头企业为引领,集聚现代生产要素,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县(区)创建现代农业产业园。  

6.产城融合示范园建设。按照产城融合发展的理念,依托靠近市城区和县城区的百亩以上现代农业园区,加快培育一批农字号特色园区,推动特色园区发展成为产业基础较好、城市服务功能完善、边界相对明晰的产城融合示范园区。到2022年力争打造5个有带动示范作用的特色园区。  

7.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建设。实施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培育工程,建设一批以优势农业资源为基础、二三产业为依托、现代要素集群集聚、返乡人员创业创新的产业园区,提升科技应用水平,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到2022年力争创建1个国家级、2个省级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区。  

根据不同村庄的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发展现状等情况,把乡村振兴与产业集聚区建设、中心城区提升改造和棚户区改造、黄河滩区居民迁建相结合,设定目标,确定任务,把握工作时序,不搞齐步走,梯次推进,分步实施。  

城郊融合类村庄。主要是城市近郊区以及城关镇所在地的村庄,具有一定的建设规模和基础设施配套功能,具备成为城市后花园的优势,也具备向城市转型的条件。在保留乡村风貌的基础上,强化服务城市发展功能,逐步承接城市功能外溢。加快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延伸覆盖,实现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共建共享,不断改善村庄居住环境,加大城市精细化管理力度,提升城市管理水平。新型化工基地、产业集聚区、现代农业园区周边村,重点实施迁村并居工程,按照成熟一个、规划一个、审定一个、实施一个的原则,形成“以产兴城、以城促产”的良好局面。引导部分靠近城市的村庄逐步纳入城区范围或向小城镇转变,建设成为服务“三农”的重要载体和面向周边乡村的生产生活服务中心。结合濮阳市、县城城乡总体规划,优先改造市城区、县城区规划控制区范围内的村庄,到2020年完成全部改造任务;其他村庄按照与中心城区、县城区的距离划分发展时序,依次稳步推进,到2022年完成全部改造任务。  

拓展提升类村庄。主要是人口较多、村域面积大、产业基础较好、基础设施相对完善、生态环境较好的村庄。在保护保留乡村风貌的基础上,科学确定村庄发展方向,壮大产业、优化环境、提振人气、增添活力;加快推进道路、供水、供气、污雨水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学校、文化广场、集贸市场等公共服务设施,清理“六乱”现象,推进道路两侧界面美化亮化,率先打造一批乡村振兴示范村。强化主导产业支撑作用,引导专业化村庄发展。子岸镇安寨村、马庄桥镇赵家村、西邵乡刘苑村、陈庄镇胡屯村、打渔陈镇田庄村等以农业生产为主的村庄,重点结合资源禀赋,推进规模化、绿色化生产,促进村庄环境与田园风貌相结合,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效益;庆祖镇西辛庄村、柳格镇东赵店村、元村镇蔡庄村、濮城镇军寨村、马楼镇前张胡同村等以工贸为主的村庄,重点加大自主创新力度,引导企业进行技术改造,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产业发展层次,增强自身承载能力,主动承接城市产业转移,就地吸纳农业转移人口;梁村乡史官村、韩村镇库韩村、辛庄镇毛楼村、卫都办(筹)班家村、夹河乡北姜庄村等以休闲服务为主的村庄,充分挖掘特色资源优势,完善服务配套设施,推动产品供给特色化、品质化,增强体验性、参与性,引导促进城镇居民到乡村休闲消费。优先提升人口规模较大、经济基础雄厚、靠近乡镇政府驻地、辐射带动能力较强的中心村,全市每年推进不少于15个;其次提升具有一定产业基础和辐射带动能力、靠近交通干道的中心村,每年推进不少于30个;其他村庄按照人口规模、经济实力、产业基础、交通便捷程度、人口外流和空心化程度等条件依次进行提升改造。  

特色保护类村庄。主要是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庄和自然景观特色突出的村庄,具有古村落、古建筑、古民居等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特色鲜明、形式多样,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双庙乡单拐村、岳村镇东北庄村、杨集乡刘辛店村、打渔陈镇梁庙村等村庄,按照核心区做观光、配套区做休闲、周边区域做度假的发展思路,突出文化内涵和生态理念,以村庄的独特风貌观光为主要吸引点,对特色风貌进行保护,以特色建筑群观光为主,对现有建筑进行保护性修缮和改造。完善水电、路面、路灯、排污、垃圾收集和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商贸市场、演艺剧场、民俗展览馆、风情体验馆等配套设施,营造古朴、干净、具有传统文化韵味的村庄环境。发展特色产业和旅游业,打造农庄体验、户外拓展、住宿、娱乐、创意等为一体的格局,让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先进的休闲理念走进传统村庄,不断满足村民及游客的需求。优先保护开发纳入国家、省传统村落名录的村庄,其他具有保护类特征尚未纳入名录的村庄,先期进行抢救性保护,严禁私拆乱建,按照时序进行开发保护。  

专栏3 稳定粮食生产能力工程

1.“两区”划定建设。全面划定和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完成粮食生产功能区310万亩的划定任务,种植小麦310万亩、水稻50万亩、玉米160万亩;完成20万亩大豆生产保护区建设任务。  

2.高标准粮田建设。每年建成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高标准粮田30万亩左右,粮食播种面积保持在550万亩以上,确保粮食生产能力稳定在50亿斤以上。到2022年,全市高标准粮田达到275万亩。  

3.高标准粮田气象保障能力提升。围绕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建设,实施万亩方以上农田农业气象自动化监测、精细化预报项目建设,加强农产品气候品质认证、农业保险气象服务等涉农功能建设。  

4.高效节水灌溉工程。规模化发展管道输水灌溉、喷灌、微灌等高效节水灌溉,严格控制高耗水作物的种植面积,推行农机、农艺、用水定额管理等节水措施,实现输水配水灌水用水全过程节水。到2022年,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349万亩,节水灌溉面积达到280万亩。  

5.实施耕地质量保护和提升行动。大力推广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等地力提升技术模式,加强对化肥、农药、农膜等农业投入品监管,积极推广深耕深松等保护性耕作措施。到2022年耕地基础地力平均提升0.5个等级以上。  

6.粮食安全保障调控和应急体系建设。在粮食物流重点线路、重要节点及重要进出口粮食物流节点,支持新建或改造完善一批粮食仓储物流和应急保障设施,重点支持粮食专用铁路线、散粮中转及配套接发设施设备等建设。  

搬迁撤并类村庄。主要是城中村、黄河滩区居民迁建村和新型化工基地、产业集聚区规划范围内需要迁并的村庄。黄河滩区居民迁建第一、二批试点和三年规划涉及濮阳县、范县、台前县18个乡镇,126个行政村。按照靠近县城、靠近乡镇、靠近产业集聚区的原则,集中搬迁到滩区外18个集中安置区居住生活。在规划建设安置区的同时,落实共享发展理念,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同步科学规划特色产业,提高滩区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能力。到2020年全面完成黄河滩区2.9万户、10.3万人的搬迁任务。迁并市中心城区、县城城区行政村,以完善城市空间结构和提升土地使用效益为导向,深入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加大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力度,稳妥有序地推进村庄迁并;迁并新型化工基地、工业园区和产业集聚区规划范围内未搬迁的行政村,将村庄迁并纳入城中村改造范围,采取货币化与实物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安置,在安置区推进医疗卫生、公共文化等服务全覆盖,形成产业集聚与人口集中良性互动、工业化与城镇化互促互进的态势。纳入黄河滩区居民迁建规划的村庄,到2020年完成外迁任务;新型化工基地和产业集聚区规划范围内的村庄,按照总体规划确定的时序,分批依次推进,到2022年全部完成迁并。  

整治改善类村庄。主要是产业基础薄弱、人口外流和空心化现象严重、生产生活条件较差的村庄。这类村庄占乡村总数比例较高,而且在未来发展过程中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改造时间跨度大,投入财力、物力较多,是乡村振兴的难点。科学确定村庄发展方向,明确路径和目标,在保持原有规模的基础上,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为重点,稳步推进农村污水垃圾治理、“厕所革命”和村容村貌提升,补齐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短板,保证与其他不同类型村庄居民享受同等的城乡基本公共服务。  

第四章 推进农业转型升级,培育发展新优势

坚持质量兴农、科技兴农、品牌强农,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加大农业对外开放力度,提高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和全要素生产率。  

第一节 稳定粮食生产能力

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加快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划定工作,持续推进高标准粮田建设,稳定粮食生产能力。  

加快推进“两区”划定。以永久基本农田为基础,将粮食核心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细化落实到具体地块,把“两区”作为农业固定资产投资安排的重点领域,率先在“两区”建立精准化建设、管护和支持制度,构建“天空地”一体化的现代农业生产数字化监测体系,落实生产责任与精细化补贴相挂钩的管理制度。  

持续推进高标准粮田建设。全面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制度,实施高标准粮田建设工程,继续推进中低产田改造。以县为单位,统一监管考核,统一上图入库,推进高标准粮田信息化管理。大力实施高标准粮田气象保障能力提升工程、高效节水灌溉工程、耕地质量保护和提升行动、粮食安全保障调控和应急体系建设等,持续改善农田基础设施条件。  

第二节 发展优势特色农业

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突出“六优四化”,调整优化农业种植结构,围绕“优”“绿”“精”,重质量、创品牌,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走质量兴农之路。  

种养结构优化升级。优化种养业结构,合理压缩玉米种植面积,持续扩大“六优”产品种植面积,推进布局区域化、经营规模化、生产标准化、发展产业化。重点实施优质小麦、优质水稻、优质花生、优质瓜菜、优质草畜、优质林果基地建设,大力推进食用菌基地建设。促进“六优”农产品生产基地、食用菌种植基地与更多加工企业、销售平台开展合作,打通直接进入终端市场的途径,积极拓展国内外高端农产品消费市场。  

打造“三带一圈”特色优势农业。以各县(区)资源禀赋和独特的人文历史为基础,有序开发优势特色资源,依托龙头企业、特色农业园区等载体,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重点围绕现代农业“三带一圈”(沿黄生态农业带、G106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带、引黄入冀补淀工程休闲农业观光带,都市生态农业观光休闲农业圈)展开布局。  

第三节 强化质量兴农科技兴农

专栏4 优势特色农业建设十大工程

1.优质小麦基地建设。在粮食生产功能区,整村、整乡甚至整县重点种植强筋小麦,实施专种专收专储专用,打造单品种成方连片种植、标准化和产业化水平高的优质专用小麦生产基地县5个。到2022年全市优质小麦面积达到100万亩以上。  

2.优质水稻基地建设。在濮阳县、范县沿黄滩区和背河洼地区大力推广种植有机水稻、富硒水稻,打造优质水稻种植基地县2个。到2022年全市优质水稻面积稳定在40万亩以上。  

3.优质花生基地建设。在濮阳县、清丰县、南乐县、范县沿黄区域和黄河故道沙地种植优质花生,开展规模化种植,提高生产机械化水平,打造优质花生基地县4个。到2022年全市优质花生面积稳定在60万亩左右。  

4.优质瓜菜基地建设。以濮阳县、清丰县、南乐县、范县、台前县、开发区日光温室、塑料大棚等设施农业为载体,实施小尖椒、节水莲藕等特色瓜菜适度规模化种植,提高设施蔬菜装备水平,提升露地蔬菜标准化生产水平,完善蔬菜冷链物流网络,提高“菜篮子”保障能力,打造优质瓜菜基地县(区)6个。到2022年全市优质瓜菜面积达到80万亩。  

5.优质草畜基地建设。在黄河滩区大力推广苜蓿、菊苣、构树、黑麦草等牧草种植,稳步扩大“粮改饲”面积。重点依托优质饲草基地,推进肉牛、奶牛、生猪、家禽、肉羊五大畜禽产业规模化发展,培育壮大清丰县黄兔和台前县养驴等特色养殖。实施濮阳县、南乐县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推进畜牧业生态化发展。到2022年,全市优质饲草面积达到15万亩,全市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32万吨、30.5万吨、10.5万吨。  

6.优质林果基地建设。重点在南乐县、台前县、开发区建设苹果、梨、红杏、樱桃、葡萄等鲜果生产基地,建设优质林果基地县(区)3个。到2022年全市优质林果面积达到30万亩。  

7.食用菌基地建设。重点在清丰县17个乡镇,范县高码头镇、颜村铺乡、杨集乡、王楼镇等4个乡镇,台前县打渔陈镇、侯庙镇等2个镇,培育种植优质菇,打造食用菌优质产品生产基地。依托清丰县龙丰、业丰、华丰等“丰”字头和范县云海农业等企业,开展食用菌菌种、菌棒工厂化生产,实行“企业+基地+农户”模式,逐步形成食用菌产业集群。  

8.沿黄生态农业带特色产业建设。依托现代农业园区、生产基地和黄河大堤绿色长廊,培育绿色果蔬、莲藕、中药材、优质林业等特色种植产业;利用沿黄地区沙荒地和黄河滩区湿地,培育肉羊、肉牛、肉驴、白鹅、鸡、鸭、孔雀、鸵鸟等优质畜禽养殖产业;利用沿黄地区废旧坑塘和丰富的水资源,培育鱼、虾、蟹、鳖、泥鳅等特色水产养殖产业;推广种养结合的生态农业模式,依托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载体,培育稻鳅共养、稻蟹共养、稻鸭共育、莲鳅共养等生态循环农业。  

9.G106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带、引黄入冀补淀工程休闲农业观光带特色产业建设。依托濮阳县丝瓜种植园、清丰县高堡乡有机西红柿种植园、南乐县张果屯乡西红柿种植园、南乐县福堪镇万亩设施农业园区和开发区蔬菜种植基地,发展丝瓜、西红柿、豆角等特色蔬菜种植,依托开发区世锦园、万达农林科技,打造特色花卉产业,力争把清丰县打造为国内重要食用菌优势产区,开发区争创为国家重点花卉文化示范基地。  

10.市城区、县城周边都市生态农业观光休闲农业圈特色产业建设。依托蔬菜、瓜果、花卉现代农业园区、种植基地和郊野公园等,融入龙文化、杂技文化、孝道文化、造字文化、红色文化、黄河文化等发展特色休闲观光农业。  

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品牌提升、质量兴农科技兴农行动,推动农业科技创新,支撑农产品品质提升,增强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  

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开展“双安双创”(全国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活动,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到2020年力争2个县(区)达到国家级质量安全县标准,到2022年力争4个以上县(区)达到国家级质量安全县标准。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规模化农业经营主体率先按照“五有一追溯”(有管理制度、有专门人员、有生产记录、有质量检测、有产品标识,开展质量安全追溯管理)标准实现生产全过程标准化管理,到2022年实现所有县(区)全覆盖。建立生产经营主体诚信档案,对规模化生产主体实行名录管理,对失信市场主体开展联合惩戒。  

培育提升农业品牌。实施农业品牌提升行动,加快形成一批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农业企业品牌、大宗农产品品牌和特色农产品品牌。重点在全市蔬菜、食用菌、花卉等特色优势农产品领域,支持龙头企业申报和推介驰名商标、名牌产品,创建扶持一批品牌价值高、综合竞争力强的自主品牌。突出地域特色,围绕“黄河、生态、绿色、循环、有机、健康”等理念,唱响“范县大米”“吴坝大蒜”等地理标志品牌,重点提升已认证的“三品一标”50家企业、120个产品,力争到2022年省级农业知名品牌达到50个。做好品牌宣传推介,借助农产品博览会、农贸会、展销会等渠道,充分利用电商平台、线上线下融合、“互联网+”等新兴手段,加强品牌市场营销,讲好品牌故事,扩大品牌的影响力和传播力。  

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实施农业科技自主能力创新提升工程,增强农业原始创新和自主创新能力。实施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强化小麦、水稻、花生、瓜菜、饲草等育种技术创新,培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种业产业集群。突出绿色农业和智慧农业技术创新,优化农业技术结构,组织实施一批重点研发项目。实施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支持发展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院士工作站等企业创新平台。鼓励有条件的县(区)与国内重点农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企业合作,打造农业协同创新平台。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以加快推动濮阳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为突破口,带动创建一批以现代农业示范区为主的实践基地。  

提升农业装备和信息化水平。实施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推广应用大型拖拉机及其复式作业机具、大型高效联合收割机等高端农业装备,提高小麦、玉米收获装备水平,推广应用节水、节肥、节能、节种、高效植保等新机具,提高全程机械化耕作水平,到2022年全市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8%。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鼓励企业建设农业大数据服务平台、农业物联网云平台。推广农业物联网应用,加快推进精准农业、食品安全、农业物联网区域试验等示范项目。继续开展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全面推进益农信息社建设,到2022年实现所有行政村基本全覆盖和可持续运营。加强智能装备的推广应用,以猪牛羊禽规模化养殖企业为重点,建设一批智能化养殖基地。  

第四节 健全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专栏5 质量兴农科技兴农提升工程

1.优质粮食品牌培育。建立市、县、乡、村四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和质量风险监测体系,完善专业化社会化的粮食产后服务体系,支持主产区农户配置或自建科学储粮新装备,积极培育全国消费者认可的优质粮食品牌。  

2.农业品牌提升。加强“三品一标”认证管理,优化品牌发展环境,完善品牌发展政策体系,提升我市农业品牌公信力,用好品牌评选政策和推介平台。到2022年,争创省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5个、农业企业品牌15个、特色农产品品牌30个以上。  

3.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建立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联盟、创新中心“三位一体”的创新平台,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绿色健康养殖、防灾减灾等关键技术开发,建设一批示范企业、示范园区、农业技术联盟。到2022年,培育农业高新技术示范企业15家,争创2个省级以上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和农业科技园区、2个现代农业技术创新联盟。  

4.现代种业提升。以市农科院、市林科院为依托,加强种质资源保存、育种创新、品种测试与检测、良种繁育等能力建设,尽快建成布局合理、设施完备、功能完善、机制健全的现代种业体系。  

5.智慧农业引领。积极创建农业物联网应用示范县和农业物联网应用示范基地。建设农业遥感应用体系,积极推广应用农作物田间作业智能控制装备、设施农业智能控制装备、规模养殖信息网络测控系统、数据采集与控制系统设备。到2022年,力争创建2个“互联网+精准农业”示范园和5个物联网应用示范点。  

坚持家庭经营基础性地位,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形成较为完善的农业经营体系。  

巩固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的意见》(中发〔2018〕36号)精神,深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落实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政策体系,全面完成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落实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制度。因地制宜建设县级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平台),鼓励农民的经营权依法公开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流转。加大推广土地托管模式,以“保粮、稳粮”为重点,依托供销、邮储等系统和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土地托管,为农业生产各个环节提供“菜单式”“保姆式”的社会化服务。  

专栏6 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培育工程

1.新型经营主体培育。重点加强现代青年农场经营者、农村专业合作社领办者培训,培育一批能够胜任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适度规模经营、掌握新型生产技术和信息技术、适应社会化大生产需要的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到2022年,培育国家级农民合作示范社24家、省级农民合作示范社26家、市级农民合作示范社170家、家庭农场500家,新型经营主体覆盖带动60%以上的行政村和60%以上的农户发展。  

2.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培育。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延链补链,加快培育一批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农产品加工企业集团。引导龙头企业与高校建立农业产业化人才培育基地,提高农产品加工业管理水平。到2022年力争培育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5家。  

3.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振兴计划。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股份合作,积极争取更多国家级、省级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增强集体经济发展活力和实力。  

培育壮大农业经营主体。实施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工程,培育产业化联合体、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通过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合作经营,打造优势互补、利益联结、互惠共赢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通过兼并重组、组建产业联盟等方式,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发展壮大龙头企业。鼓励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社联合社。注重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带动作用,开展农超对接、农社对接,帮助小农户对接市场,提高抗风险能力。改善小农户生产设施条件,鼓励通过互换承包地、联耕联种等多种方式实现连片耕种。组建发展服务联合体、服务联盟,为小农户提供“一站式”的农业生产性服务。加大对企业租赁农户承包地的监督审查力度,确保不改变土地用途和性质,不损害小农户利益。加快建立新型经营主体支持政策体系和信用评价体系,落实财政、税收、土地、信贷、保险等支持政策。  

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实施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振兴计划,推广华龙区、范县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改革试点经验。深入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盘清村集体资产,确认集体成员身份,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完善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的继承、抵押、担保、有偿退出等权益,充分保障农民利益。  

第五章 推动农村产业融合,培育乡村振兴新动力

实施农村产业振兴行动,把现代产业发展理念引入现代农业,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着力构建农业与二三产业交叉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  

第一节 加快农业与二产融合发展

以特色农业规模种养为基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主动延伸配套发展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业,进一步提升竞争力,推动农业发展价值倍增。 

做强做优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提升行动,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促进生产、加工、物流、研发和服务等各环节相互融合,推动农业产前、产中、产后一体化发展。依托一批基础条件好的生产基地,围绕面(米)品、肉品、乳品、果蔬、油脂等优势农产品,做优面(米)制品、做强肉制品、做大乳制品、做特果蔬制品、做精油脂制品,提升粮食加工转化增值率和农副产品综合利用率,到2022年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70%。发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全产业链布局中的关键作用,打造一批产业链领军企业,鼓励现有龙头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参股控股、改组上市等形式实现强强联合,培育形成农产品加工企业集团。支持中小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工商资本、企业集团开展合作,扩大规模、提升品质,实现提档升级。到2022年省级农业产业化集群达到12个、主营业务收入规模达到150亿元。  

推进农产品加工业提升。实施主食加工业提升行动,适应功能化、营养化、便捷化消费趋势,加快开发营养、美味、便捷、健康的多元化主食食品。引导企业向产业集聚区、现代农业产业园、专业园区集聚,发展壮大农产品精深加工示范基地,依托业丰实业、御生堂等产业化龙头企业,大力开发食用菌功能性饮料和阿胶等养生保健、食药同源的加工食品。鼓励发展农产品生产、保鲜及食品加工、直销配送或餐饮服务一体化经营,推广大汉食品“生产基地+中央厨房+餐饮门店”、龙丰实业“生产基地+加工企业+物流配送”等新模式,壮大“餐桌”经济,高水平建设“国人厨房”。开展农产品加工业质量提升行动,以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为重点,打造一批安全优质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品牌和食品品牌。深入挖掘“元村”豆腐干、“清丰”猪蹄、“桃源建民”辣椒酱、“同源”五清桑茶等品牌文化内涵,提升品牌附加值和软实力,加强品牌宣传、营销和推介,提高品牌知名度。  

第二节 推动农业与三产深度融合

专栏7 农业产业化集群培育工程

1.肉制品产业化集群。依托汇源羊业、禾丰禽业、牧原养殖等龙头企业,围绕畜牧养殖、屠宰、加工、销售、配送等产业链条,重点提升冷冻肉制品、精细分割制品、熟肉制品等精深加工,到2022年培育肉制品产业化集群4个、主营业务收入规模达30亿元。  

2.面(米)制品产业化集群。依托伍钰泉面业、家家宜米业、天灌米业等龙头企业,围绕小麦和水稻种植,着力开发面制品和米制品精深加工产品,加强面(米)制品多元化、定制化、个性化产品开发,提升产品附加值。到2022年培育面制品产业化集群4个、米制品产业化集群2个,主营业务收入规模分别达50亿元、30亿元。  

3.油制品产业化集群。支持训达油脂发展壮大,围绕花生、玉米加工,加快建设高质量花生油生产基地,发展玉米油等特色油料产品。到2022年油制品产业化集群主营业务收入规模达15亿元。  

4.乳制品产业化集群。依托雪牛乳业、雪汇乳制品等龙头企业,围绕奶牛养殖、加工、配送等链条,加快开发绿色有机奶、奶酪等高端乳制品,完善产品结构。到2022年培育乳制品产业化集群2个、主营业务收入规模达20亿元。  

5.果蔬制品产业化集群。依托大汉食品、绿源蔬菜、万相农林等企业,围绕果蔬种植、加工,提高储藏、保鲜等加工能力,发展食用菌等有机蔬菜工厂化栽培,生产蔬菜饮料、果汁饮料、水果罐头等系列产品。到2022年培育果蔬制品产业化集群5个、主营业务收入规模达20亿元。  

加快建设农产品多种形式的销售平台和联通全国的流通网络,进一步健全农产品产销稳定衔接机制,构建从田间到餐桌的农产品供应链,打造农村现代流通网络。  

加强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支持优势农产品区统筹考虑市场流通体系与储运加工布局的有机衔接,合理布局建设交易中心、物流加工配送中心。鼓励宏进农产品批发市场、台前粮油交易市场、范县张庄木材交易市场等专业化市场改造提升,提高商品集散能力,着力打通农产品流通“最初一公里”,切实解决农产品销售问题。统筹交通、邮政快递、商贸、供销等要素资源,合理布局县乡村三级物流节点,重点解决物流入村“最后一公里”问题。在农产品主产区、重要流通节点,加快完善冷链物流体系,建设一批冷链物流园区。支持农产品批发市场完善标准化交易专区、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检验检测中心等设施设备,加大菜市场建设与升级改造力度,建设一批规范化农贸市场。到2022年建成1个以上大型区域农产品物流综合服务基地。  

加快推进农商互联。开展便利店进社区、品牌农产品进超市行动,引导百姓量贩、绿城超市、普客隆等商贸企业向农村延伸发展“农家店”。支持批发市场和批发企业向农产品生产和消费两端延伸经营链条,建立稳定的产销关系。推动连锁超市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对接,以委托生产、订单农业等形式开展合作,提升农超对接水平。大力实施“互联网+农产品流通”行动计划,支持大型商超、专业市场等建设网上商城、网络云店,实现线上平台和线下实体无缝连接。完善农村电商配送及综合服务体系,推广“基地+社区直供”“批发市场+宅配”“移动互联网+众包”等模式,引导农业合作社、农民协会等开展农产品统购分销、统购集配和网上销售服务。  

打造农产品智能供应链。加快推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生物识别、二维码等信息技术在农业流通销售各环节的推广应用,促进农产品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融合。加快构建面向政府、涉农企业、社会公众、科研机构的农业大数据中心,逐步整合农业、气象、金融、交通运输、民政、扶贫等多种信息化资源,逐步建立农业生产全程监测管理网络体系、涉农政务共享共用体系、惠农信息服务体系等,进一步促进农业生产智能化、集约化,农民服务个性化、精准化。  

专栏8 农业与三产深度融合发展工程

1.特色农产品物流基地建设。依托优质瓜菜、食用菌、辣椒、莲藕等特色农产品种植基地和宏进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一批农产品物流园区和配送中心,构建完善的冷链物流体系,将我市打造成为全国重要的特色农产品物流基地。  

2.农村物流节点建设。依托农产品生产基地、集散地,建设一批农产品物流园区,深入乡镇、村、居民社区,布局一批物流末端服务网点,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城乡物流节点体系。到2022年实现所有乡镇、村庄物流节点全覆盖。  

3.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加快构建以果蔬、肉类、速冻食品等为主的全程冷链物流体系。濮阳县建设以果蔬和肉制品为主的冷链物流园区,清丰县建设以食用菌和辣椒为主的冷链物流园区,南乐县建设以木伦河冷饮食品为主的冷链物流园区,范县建设以果蔬和水产品养殖为主的冷链物流园区,台前县建设以禽蛋和奶业为主的冷链物流园区,开发区建设以果蔬和鲜切花为主的冷链物流园区,华龙区建设区域冷链物流分拨配送中心。到2022年,培育冷链物流龙头企业2个以上、生鲜品直销配送示范企业2个以上,建成7个以上冷链物流园区。  

第三节 培育农村融合发展新动能

深度发掘乡村多种功能,推动产业创新和业态创新,打造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新载体,形成新动能,拓展农民就业增收新空间。  

加快发展乡村旅游休闲产业。树立全域旅游理念,延伸旅游产业链,形成多业态集聚的乡村旅游带和集中片区。优先在城市近郊、景区周边、文化遗存地挖掘特色资源,依托濮阳金堤河国家湿地公园、清丰县单拐红色旅游区、南乐县仓颉景区、范县郑板桥纪念馆、台前县将军渡等,构建精品旅游点。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支持有条件的镇村开展整建制景区化建设,打造乡村休闲旅游样板。结合引黄入冀工程沿线特色农业示范带和黄河滩区特色产业发展带,打造“六纵六横”美丽乡村精品旅游线路。立足条件较好的美丽乡村、特色小镇,着力改善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建设一批设施完备、功能多样的休闲观光园区、森林步道、生态湿地、乡村民宿等乡村旅游产品。  

大力发展农村电商。实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以建设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为抓手,推动农产品、农村工业品、乡村旅游及服务产品电商化,培育一批特色电商镇、电商村。实施特色产品上行工程,加强与淘宝、京东、苏宁等电商平台合作,扶持京濮电商、邮翼电商、爱果电商等本土专注农产品上行电商企业做大做强,建立“电商企业+初级加工商+农户”合作模式。推进五县农村电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鼓励“濮阳莲藕”“清丰食用菌”“南乐黄梨”“范县大米”“台前樱桃”等特色产品在知名电商平台开设地方特色馆。实施电商培训工程,加强对农村电商从业人员的电子商务应用专项培训,提高其知识水平和业务操作能力。  

挖掘农村新功能新价值。推动农业与科技、人文、康养等元素深度融合,拓展延伸农业价值链,大力开发绿色食品、功能保健品、中药养生、杂技娱乐、休闲运动等特色康养产品和服务,建设一批养生养老和休闲体验农业园区。鼓励发展农业生产租赁、众筹合作等多种形式的互助共享经济,发展体验农业、创意农业、设施农业等,开展农产品个性化的定制服务,提高土地收益率和农产品增加值。  

建设农村产业融合新载体。加快农业产业园、农产品加工园、农业科技园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创业孵化平台建设,打造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载体平台,积极创建省级农村融合发展示范园区。开展田园综合体建设试点,完善配套设施,积极发展循环农业、创意农业、智慧农业,到2022年建设10家以上农业特色田园综合体。依托优势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乡村生态旅游优势区,创建名特优产品、生态旅游等特色小镇,到2022年建设5个主导产业特、融合程度高、生态环境美的农字号特色小镇。  

专栏9 农村融合发展培育工程

1.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依托自然禀赋、人文环境、交通条件等要素资源,立足各乡村实际,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重点结合我市濮濮一体化和濮清一体化组团式布局战略,在市城区、县城区周边打造一批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点、特色村。到2022年力争创建全国休闲农业精品园区(农庄)1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1个。  

2.特色小镇建设。按照“宜居、宜业、宜游”内涵,聚焦特色产业及精准扶贫,实现产业、人居环境、旅游观光、文化传承、生态保护等多个要素的有机融合,发展特色小镇。推广班家耕读小镇、东北庄杂技文化小镇、单拐红色旅游小镇等16个特色小镇发展模式,鼓励有条件的乡镇挖掘发展潜力,培育特色小镇。到2022年打造特色小镇50个以上。  

3.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争创国家级、省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市),打牢农村产品上行基础。到2022年,建成县级电商公共服务中心6个,乡镇电子商务服务站和村级电商物流综合服务站实现全覆盖,确保农村网络零售额累计增速超过20%。  

4.电子商务培训工程。与郑州大学、河南大学、河南大学濮阳工学院(濮阳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建立合作培养机制,打造专业人才培训基地。依托三力培训学校、东方龙培训学校等专业培训机构,开展对电商企业及相关从业人员的电子商务应用专项培训。每年培训各类电商人员1.5万人次。  

第六章 推进乡村绿色发展,建设生态宜居乡村

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实施美丽乡村建设行动,加强生态修复保护,推动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活环境自然优美、生态系统稳定健康、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宜居乡村。  

第一节 加快推进绿色兴农

坚持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推进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构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农业发展新格局。  

推进农业清洁生产。开展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精准施肥施药,逐步降低化肥、农药使用量,做到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全面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积极创建有机肥替代化肥示范县,到2022年全市主要农作物化肥利用率达到40%以上。推进病虫害绿色防控,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到2022年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覆盖率达到90%以上。开展地膜使用全回收、消除土壤残留等试点,依托南乐生物基材料产业园,大力推广生物可降解地膜及生物质水稻环保育秧盘,切实减少农业废弃物和环境污染。  

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推广玉米秸秆机械粉碎深耕还田作业方式和秸秆青贮利用方式,提升秸秆“五料化”(饲料化、肥料化、原料化、能源化、基料化)利用水平。大力发展秸秆沼气、秸秆发电等产业,加快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疏堵结合促进秸秆禁烧。严格畜禽养殖环境管理,加快推进濮阳县、南乐县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到2022年所有养殖场(区)配套建设废弃物处理设施比例达到100%。  

推进生态循环农业发展。依托家家宜米业、国大泥鳅生态园、德信种植农业园、有良水产养殖园、范县黄河生态开发专业合作社和清丰县食用菌基地等,建设一批生态循环农业示范项目,推广稻鳅、稻鸭、莲鳅共作种养模式和“稻—鳅—鸭”“猪—沼—菜”“玉米—菌—肥—菜”于一体的复合绿色生态种养模式,辐射带动农民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到2022年生态循环农业面积达到30万亩以上。  

集中治理农业环境突出问题。深入实施净土行动,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强化未污染耕地保护。加强油区土壤污染治理,推进采油污水循环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对已污染土地进行生态修复。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实行源头控制、过程拦截、末端治理与循环利用相结合的综合防治。加强水污染治理,全面推行四级河长制,不断加大河流巡查管理力度。强化小流域污染治理,严禁工业和城镇污染向农业农村转移,加强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处置,禁止重金属等污染物不达标的污泥进入耕地。加大地下水超采治理力度,控制全市地下水漏斗严重区、地表水过度利用区用水总量。  

专栏10 绿色兴农工程

1.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机械深施等施肥模式,集成应用全程农药减量增效技术,发展装备精良、专业高效的病虫害防治专业化服务组织,制定各种农兽药残留限量标准,到2022年绿色防控覆盖率达到33%以上。  

2.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推进濮阳县、南乐县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在120多个养殖场新建一批畜禽粪污处理设备、设施和规模化大型沼气工程等,推动农业废弃物全量资源化利用,到2022年全市养殖粪污综合利用率提高到78%。  

3.农业环境突出问题治理。扩大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实施范围,抓好重金属污染耕地防治,推行地膜“以旧换新”机制,开展可降解地膜示范应用,在全市范围内推广使用生物质可降解农膜、生物质购物袋等。到2022年,农膜回收利用率达80%以上,白色污染得到有效防控。  

第二节 完善乡村田园生态系统

深入实施乡村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完善生态保护制度,促进乡村生产生活环境逐步改善,自然生态系统功能和稳定性得到全面提升。  

集约节约利用土地资源。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管住总量、严控增量、盘活存量。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严格管制新增土地用途。加强土地资源管理,保持农用地占补平衡,控制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规模,切实提高农业耕地利用率。健全土地整理机制,实施“空心村”和废弃闲置油、气井占地治理,加快推进黄河滩区迁建村庄拆除复垦和工矿废弃地复垦,合理开发利用各种荒地等后备资源,补充耕地、林地和其他农业用地。  

提升乡村绿化水平。实施村镇绿化工程,重点对路、沟、河、渠实施绿化,着力提升村容村貌,到2020年绿化面积达3万亩以上,村庄绿化覆盖率达31%以上,路沟河渠绿化率均达到95%以上。实施农田林网建设工程,新建和更新农田林网50万亩以上,着力消灭500亩以上的农田林网空当,到2022年农田林网控制率达到95%以上。扩大城郊森林面积,持续推进国储林项目建设,构筑生态安全屏障。  

加强湿地系统建设。加强湿地建设与保护,实行湿地资源总量管理,构建适应全面保护要求的湿地系统。实施自然湿地保护修复工程,加强黄河、金堤河等重要河流湿地保护和湿地公园建设,恢复乡村原有湿地,稳定天然湿地面积。加大对人工湿地的保护力度。开展污染和有害生物防控,修复受损湿地,恢复水生植物,保护生物多样性,改善湿地生态质量,维护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提升湿地生态系统功能。  

加强水资源保护。完善骨干河道水量分配方案,建立健全流域和区域取水许可总量控制体系,强化重点领域水污染防治,实行分级水价,倡导节约用水。建立入河污染物限排总量控制制度,开展重要水功能区排污口治理,规范和优化入河排污口布局,重点地区、重点河段水体质量恶化趋势得到有效控制。积极推进清丰县、南乐县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试点县建设,提高农民有偿用水意识和节水积极性。大力推广喷灌、滴灌、微灌和管道输水灌溉等先进适用的节水灌溉技术,提高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  

专栏11 乡村田园生态系统工程

1.国土绿化。以国储林项目为重点,在全市规划建设国家储备林基地35万亩,其中新造林20万亩,现有林改培与中幼林抚育15万亩。实施廊道绿化工程,加快推进路域环境综合整治和绿化提升,到2020年廊道绿化和环城林系建设完成造林5万亩以上。实施郊野公园建设工程,重点推进清丰县中华孝道文化森林公园、南乐县昌乐森林公园、台前县白鹭溪森林公园等项目建设,持续扩大国土绿化面积,到2022年全市森林覆盖率稳定在30%以上。  

2.国土综合整治。加强农田基本建设与土地整治,到2020年完成土地整治规模35.78万亩。推进濮阳县、范县、台前县黄河滩区居民迁建126个村腾退的土地进行复垦,到2022年复垦土地1.85万亩。  

3.乡村绿化行动。抓好“四旁”绿化、庭院绿化、田间地头绿化等增绿行动,严格保护乡村古树名木,努力实现庭院、村屯、沟渠、通道、农田全面增绿,到2022年建设200个省市县级森林乡村。  

4.湿地保护修复。全面提升湿地生态系统质量,开展退耕还湿、退养还滩、扩水增湿、生态补水,稳定和扩大湿地面积。新建清丰县马颊河湿地公园、范县黄河湿地公园、台前县梁庙生态湿地公园,续建濮阳金堤河国家湿地公园、南乐马颊河国家湿地公园、台前金水国家湿地公园等项目。到2022年,力争每个县建立1个省级以上湿地公园或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率达到50%。  

5.水资源保护。以水功能区为基本单元,继续实施水功能区的定界立碑工作,做好市内水功能区的分级监督管理、评价和监测工作。实施清丰县马颊河引黄调蓄水库、南乐县马颊河引黄调蓄水库、范县水资源保护等工程。到2020年,黄河、海河流域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达到50%以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75%以上。  

第三节 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以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深入推动农村人居环境三年整治行动深入开展。  

推进农村垃圾治理。推进城乡垃圾一体化收集处置体系建设,完善农村垃圾集中收集处理系统。按照“五有”(有齐全的设施设备、有成熟的治理技术、有稳定的保洁队伍、有长效的资金保障机制、有完善的监督制度)标准和“四个环节”(扫干净、转运走、处理好、保持住)的要求,强力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建立稳定的保洁队伍,村庄保洁人员数量不低于行政村总人口数的2‰。积极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试点,推进垃圾减量化、收集分类化和处理资源化。推广清丰县、南乐县垃圾处理经验,建立农村垃圾“户分类、村收集、镇运转、县处理”的长效机制,实现垃圾无害化处理。  

扎实推进“厕所革命”。建立厕所粪污治理长效机制,配备专业管护人员,保障日常管护工作经费。按照经济适用、维护方便、群众接受、不污染公共水体的要求,科学选择县域农村厕所粪污收集处理方式,合理确定农村户用无害化卫生厕所建设和改造模式。集镇区周围污水管网覆盖的村庄应使用水冲厕所;远离集镇区建有不同形式农村污水处理模式的村庄应使用水冲厕所;远离集镇区的其他村庄应推广不同形式的粪池式厕所。农村新建住房均要配套建设无害化卫生厕所。乡村学校、卫生院(室)、村委会等公共场所的厕所基本达到《城市公共厕所设计标准》三类标准。  

加强农村污水治理。根据村庄不同区位条件、经济条件、人口聚集程度、污水产生规模等因素,科学确定治理方式和技术。分类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优先推进乡镇政府所在地、交通干线沿线和省界周边乡镇的村庄生活污水治理。乡镇政府所在地和经济条件较好、居住相对集中的村庄建设使用污水集中处理设施,推动城镇污水管网和服务向周边村庄延伸覆盖;城镇污水管网短期内覆盖不到、居住分散的村庄,选择建设小型人工湿地、氧化塘、无(微)动力等低成本、低能耗、易维护、高效率的污水处理设施。暂无能力建设小型污水处理设施的村庄,要合理建设污水排放沟渠,解决生活污水乱排乱放问题。加强生活污水源头减量和尾水回收利用。将农村污水治理纳入河长制管理,以房前屋后河塘沟渠为重点,实施垃圾清理、清淤疏浚,采取综合措施恢复水生态,逐步消除农村黑臭水体。  

加快提升乡村风貌。突出乡村特色和濮阳特有的地域文化,科学编制乡村风貌设计规划,提升农村住房设计水平,到2020年农村规划管理覆盖率达到90%。创建“美丽庭院”,开展农村庭院改院、改水、改厕、改厨、改线“五改”行动,达到“家和院净人美”标准。完善村庄公共照明设施,实现村庄主要街道和公共活动场所夜晚有照明。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加快文化广场、体育健身场所、农家书屋等设施建设。进一步规范村庄宣传栏、广告牌、灯箱、店牌等设置,有效治理村内乱贴乱画问题。建立卫生保洁、“门前三包”等制度,引导村民主动做好房前屋后卫生保洁,自觉清除村庄内垃圾杂物,达到垃圾日产日清。积极推动卫生乡镇、卫生村创建和“四美乡村”“美丽小镇”示范创建。到2022年,全市省级以上卫生乡镇达到30%以上,力争创建2个“四美乡村”建设示范县、10个“四美乡村”建设示范乡镇、100个美丽乡村精品村、1000个“四美乡村”达标村。  

专栏12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程

1.农村垃圾治理。建立健全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各县要统筹规划布局,加快乡镇密闭压缩式垃圾转运站、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填埋场、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设施建设,合理配备垃圾清扫和密闭式收集设施。加快静脉产业园建设,推进清丰县、南乐县农村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就地减量和资源化利用示范试点工作,到2020年,力争建设2个静脉产业园,濮阳县、范县、台前县完成国家垃圾达标验收。到2022年,全市95%的村庄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  

2.“厕所革命”。加快推进濮阳县、清丰县、南乐县、范县、台前县、开发区确定的2个乡镇、4个村庄农村户用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试点工作。到2020年,清丰县、南乐县基本完成农村户用无害化卫生厕所建设和改造,濮阳县、范县、台前县农村户用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90%左右。到2022年,全市各县(区)农村户用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85%以上。  

3.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分类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将在城市近郊的15个乡镇污水纳入城市或产业集聚区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提升6个乡镇已建成污水处理厂的处理能力。2018年建设20座乡镇污水处理厂,到2022年全市村庄生活污水基本得到有效治理。  

第七章 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塑造文明新乡风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一起抓,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乡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和淳朴民风,使广大农村焕发文明新气象。  

第一节 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

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教育农村干部群众,深入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升农村社会文明程度,提振农民的精气神。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中国梦的宣传教育,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提升农民群众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坚持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三管”齐下,注重典型示范,深入挖掘农民的爱国情怀、孝善敬老诚信友爱的典型事例、农村致富带头人的敬业精神,运用文化墙、村史馆、公益广告、戏曲小品等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广泛宣传,弘扬倡导,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生根、升华。大力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和“三李”精神,充分利用农村党支部书记学院、廉政教育基地等平台,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塑造具有濮阳特色的人文精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农村治理机制、法制建设与管理之中,彰显社会主流价值。  

专栏13 乡村文化繁荣兴盛工程

1.濮阳特色文化传承保护。落实国家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指导意见,对龙文化、杂技文化、姓氏文化、红色文化、孝道文化等重要遗产采取全面保护措施。组织开展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展览展示,加大农业文化遗产宣传推介力度,推动遗产地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  

2.“戏曲进乡村”活动。发挥濮阳市豫剧团、县剧团和各级戏曲社团的作用,深入农村基层,为农民提供戏曲等多种形式的文艺演出,促进戏曲艺术在农村地区的传播普及和传承发展,争取到2020年在全市范围实现戏曲进乡村制度化、常态化、普及化。  

3.“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创建。深入发掘我市农村特有的杂技、魔术、大弦戏、大平调等各类优秀民间文化资源,培育特色文化品牌,培养一批扎根农村的乡土文化人才,鼓励有条件的县乡争创“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4.古村落古民居保护。加大对清丰县双庙乡单拐村、濮阳县四牌楼、范县颜村铺革命旧址等古村落古民居的保护开发,实施“拯救老屋”行动,探索古村落古民居利用新途径,促进古村落振兴。  

5.乡村传统工艺振兴。大力发展麦秆画、通草工艺、黑陶等乡村特色产业,振兴剪纸、雕刻、刺绣等传统工艺。以非遗传统工艺技能培训为抓手,帮助乡村群众掌握一门手艺或技术,提升就业能力,提高传统工艺产品设计、制作的水平,形成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地方品牌。  

巩固农村思想文化阵地。推动基层党组织、基层单位、农村社区有针对性地加强农村群众性思想政治工作。健全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机制,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农村社会心态。深入推进文明乡镇、五星级文明村、十星级文明户联动创建,每年创评十星级文明户1000户,到2020年全市80%以上的乡镇、50%以上的行政村达到县级以上文明村镇标准。重视做好家庭教育,传承良好家风家训,深化“五好家庭”创建和“寻找最美家庭”活动,形成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崇德向善、共建共享的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加强县域志愿服务中心建设,推动志愿服务向农村延伸,到2022年实现文明乡镇政府所在地行政村的志愿服务中心全覆盖。  

加强乡村公民道德建设。深入挖掘农村传统道德资源,依托农村基层党校、村民学校、文化广场等阵地,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弘扬优良传统。树立更多农民群众身边榜样,开展道德模范、身边好人、龙都新乡贤和好媳妇、好公婆、好妯娌等评选活动,开展寻找最美乡村教师、医生、村官、人民调解员等活动。组织开展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三巡六进”(巡展、巡讲、巡演,进机关、进社区、进家庭、进学校、进企业、进农村)活动,深入学习宣传各类先进人物事迹,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推动全民阅读进家庭、进农村,积极倡导乡村学校开展“经典诵读”活动。  

第二节 弘扬乡村优秀文化

立足濮阳文化资源优势,围绕上古文化、龙文化、姓氏文化、孝道文化等,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赋予新时代内涵,促进乡村文化振兴。  

传承创新传统文化。加大对文物遗址、传统街区、传统民居等的保护和发展力度,重点实施濮阳传统文化传承保护工程,推动文化长廊、文化公园、文艺雕塑等建设,把濮阳打造为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区。结合特色小镇、美丽乡村建设,重点实施古村落古民居保护工程,建立保护名录,编制保护规划,逐步实行挂牌保护。实施麦秆画、杂技、面塑、绢艺等乡村代表性传承人扶持行动,留住传统印记,延续历史文脉,推动乡村文化传承发展。深入挖掘、继承、创新上古文化、龙文化、姓氏文化、孝道文化等,实施濮阳人文精神、文化铸魂等工程,引导企业家、文化工作者、退休人员、文化志愿者等投身乡村文化建设,开发乡村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等多种元素,深挖历史古韵,弘扬人文之美。  

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加强大遗址、纪念地保护,推进遗址保护区开发利用,启动濮阳县五代城墙、王家大院,清丰县冀鲁豫抗日革命根据地旧址,台前县魏氏墓碑、刘邓大军渡黄河纪念地、汪洋故居等国家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维修和保护。充分整合农村历史文物和革命文物资源,加强文化旅游线路设计,加强县(区)间合作、资源共享,使乡村文化与旅游合力连片,提升知名度,扩大影响力。扩大非物质文化宣传交流范围,树立濮阳文化符号。参照聂氏麦秆画赴澳门、新加坡等参加展演的模式,推动员氏古沉木木雕、通草浮雕、陈氏绢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出国门。做大“二月二”龙文化节、仓颉庙会、张氏恳亲大会等民俗文化品牌。大力实施特色手工艺产业带动战略,重点实施乡村传统工艺振兴工程,积极推介濮阳市瑞丽聂氏麦秆画、王氏刀书画、通草浮雕、草编,清丰县陈氏面塑、黑陶等特色民间工艺品,加快文化纪念产品开发,推动“企业带基地,基地连农户,农工贸结合”,逐步形成具有竞争优势和地方特色的主导产品和支柱产业。  

第三节 丰富乡村文化生活

推动城市公共文化服务向农村覆盖,加强基层优秀乡村文化、文化阵地建设和文化人才培养,为广大农民提供高质量的精神食粮。  

健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按照有标准、有网络、有内容、有人才的要求,健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农村公共服务规范化、标准化、均等化、多样化,统筹建设集文化宣传、党员教育、科技普及、普法教育、体育健身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农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到2020年实现村级全覆盖。加快推进乡村基础文化设施建设,将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纳入新型城镇化和城乡、镇域总体规划,统筹布局市县乡村四级图书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设施,推动城市优秀文化资源下沉。发挥新媒体作用,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数字图书馆推广计划等公共数字文化工程,建设数字图书馆、网络电视等,实现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全面实现广播电视户户通。  

增加乡村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持续开展“戏曲进乡村”、文化进农村、舞台艺术送基层、农村电影放映、文艺支教等活动。创新公共文化活动供给方式,开展“菜单式”“订单式”服务,实现供需精准对接。鼓励文艺工作者深入基层,挖掘濮阳特色“三农”题材,不断推出反映农民生产生活尤其是乡村振兴实践的优秀文艺作品。  

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文化活动。开展“百城万场”“中原文化大舞台”“文明濮阳·欢乐中原”以及文化下乡等惠民活动。举办书画展、摄影展,组织有关乡村振兴的文艺演出、专题义演。鼓励公共图书馆、农家书屋广泛开展“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濮阳”活动。鼓励农村地区自办文化,支持群众自办读书社、书画社、乡村文艺俱乐部。培养乡土文化能人、城乡群众业余文化团队、各类基层群众文化协会等,锻造一支懂文艺爱农村爱农民、专兼职相结合的农村文化工作队伍。  

第八章 推动农村组织振兴,构建基层治理新格局

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夯实基层基础,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确保乡村社会充满活力、和谐有序。  

第一节 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

以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为主线,突出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大力实施支部建设工程,健全乡村组织体系,强化战斗堡垒作用。  

提升基层党组织的核心领导力。突出政治引领,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巩固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核心领导地位,坚持和健全农村重大事项、重要问题、重要工作由党组织讨论决定机制。深入实施支部建设工程,推动农村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加大在农村社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领域建立党组织力度。常态化推进农村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整顿,每年按照县(区)域内行政村总数10%的比例进行排查整顿,到2020年全市一类农村基层党组织总体占比达到30%。  

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班子队伍建设。实施农村党组织带头人整体优化提升行动,选准配强农村支部书记队伍,每年培养100名“三有三带”型(有理想信念和奉献精神,能带对路子;有经济头脑和致富本领,能带好发展;有良好品行和公道之心,能带正风气)支部书记。实施村干部素质提升工程,每年对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实行轮训。建立以优秀青年、致富能手、复员退伍军人、乡村教师、乡村医生及回归人员为骨干的村级后备人才库,到2020年每村至少培养50岁以下储备村级干部2至3名。建立选派驻村第一书记长效机制,实现建档立卡贫困村全覆盖。  

加强基层党员队伍建设。实施基层党员素质提升工程,采取送学上门、结对帮学、寓学于乐等方式,加强对农村党员的教育培训,教育引导广大党员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用好发展党员“双推双评三全程”(通过党员推荐、群团组织推优确定入党积极分子,通过群众评议、党员评议确定发展对象,对发展党员工作全程公示、全程记实、全程责任追究)的办法,加大在青年农民、外出务工人员中发展党员力度,每个贫困村每两年至少发展1名党员。全面落实“三会一课”制度,按照中央、省委要求精心组织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深入开展支部主题党日、党员积分管理和无职党员“一编三定”(编员进组,定岗位、定责任、定奖惩)工作,不断提升党员能力素质。  

保障村级组织规范运行。强化县级党委的主体责任,压实县乡纪委监督责任,将党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作为县乡党委书记评议考核的重要内容,纳入巡察范围。深入开展农村党建示范点、示范带“双示范”创建活动,到2022年打造500个市级示范点、500个县级示范点,形成具有濮阳特色的“三纵三横”魅力村镇特色党建示范带。健全完善“四议两公开”(党支部会提议、“两委”会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会议决议;决议公开、实施结果公开)工作机制,加大党务村务公开力度,坚持党务每月公开1次,村账每半年公开1次。强化对农村基层干部廉洁履职情况的监督检查,推行村级“小微权力清单”制度和述职述廉、经济责任审计等制度。全面落实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政策,建立同步增长机制,保证每个村都有基本工作经费。  

第二节 完善乡村自治制度

坚持自治为基,加强农村群众性自治组织建设,创新村民自治的有效实现形式,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向基层下移,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村民自治良性互动。  

深化村民自治实践。加强农村群众性自治组织建设,规范村民委员会选举制度和程序,选出群众拥护的讲政治、守规矩、重品行、有本事、敢担当的村委班子。探索实行村“两委”正职“一肩挑”,鼓励“两委”班子成员交叉任职。全面推行村级民主管理,坚持和完善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村民小组会议制度。完善村务监督机制,进一步健全村务监督委员会。推行村级事务阳光工程,完善村务公开目录。健全村级民主协商制度,依托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村民议事会、村民理事会等,开展多种形式的村级协商,到2020年初步形成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多层次基层协商格局。  

发挥农村各类组织作用。大力培育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农村社会组织,支持其参与农村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支持专业化社会服务组织开展农村服务。到2020年农村社会组织平均拥有量基本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积极发挥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作用。依法确定村民委员会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各类经济主体的关系,维护村民委员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特别法人地位和权利。  

提升农村治理服务创新能力。创新基层管理体制机制,优化资源配置,全面提升服务能力。深化农业农村“放管服”改革,制定乡镇政府基本公共服务清单,大力推广“互联网+服务”模式,实行“一网通办”前提下的“最多跑一次”。集中清理对村级组织考核督查多等突出问题,对乡村督查考核事项减少50%以上。严格控制对乡镇设立不切实际的“一票否决”事项。  

第三节 加强法治乡村建设

坚持法治为本,加强普法宣传教育,完善公共服务法律体系,强化法律权威,做到依法治理。  

开展农村法制宣传教育。全面实施“七五”普法规划,健全乡镇、村“两委”干部的学法用法制度。广泛开展“法律进乡村”活动,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重点加强土地征收、承包地流转、生态保护、社会救助、劳动和社会保障等方面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加强乡村法治文化建设,打造一批特点鲜明、功能完善、内容丰富的法治文化公园等,到2020年实现乡村法治文化阵地全覆盖。实施村“法律明白人”培育工程,以基层干部、专兼职人民调解员为重点,到2020年每个村至少培养5至8名“法律明白人”。  

健全公共法律服务体系。依托乡镇司法所,建立乡镇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依托村委会、人民调解委员会等,建立村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开展“一村一法律顾问”工作,实现全市范围内村(居)法律顾问全覆盖。加强对农民的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降低法律援助门槛、扩大法律援助范围。推进电话热线、网站、微信、移动APP等为一体的信息服务平台建设。  

提升乡村法治水平。推进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向基层延伸,整合基层执法队伍,解决涉农领域多头执法、重复执法问题。组建法律服务队伍,将乡村法治队伍建设纳入地方人才发展规划和政府购买服务名录,完善乡村人民调解组织网络,到2020年全市每个乡镇至少配备2名专职人民调解员、每个村配备1至2名专职人民调解员,为提升农村矛盾纠纷预防化解能力提供人才支撑。完善执法责任追究和错案追究制度,杜绝各种不作为、乱作为和侵害基层群众合法权益的行为。开展法治乡镇和民主法治村创建活动,争创民主法治示范村,到2022年全市所有乡镇、行政村创建成为法治乡镇、民主法治村。  

第四节 实施乡村德治工程

坚持德治为先,大力实施乡村德治提升专项行动,强化道德教化作用,引导农民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修道德,让德治贯穿乡村治理全过程。  

强化道德教化作用。深入挖掘乡村熟人社会蕴含的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进行创新,深入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引导农民爱国爱党、向上向善、孝老爱亲、重义守信、勤俭持家。利用“信用濮阳”大数据平台,健全诚信“红黑榜”发布制度,组织开展农户信息采集、录入和信用评价工作,建立健全覆盖农村的征信系统,到2022年把所有农户信息录入信息库。完善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形成崇尚诚信、践行诚信的乡风民风。健全农村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农村社会心理咨询工作室。  

发挥村规民约作用。大力推进“一约四会”(村规民约和村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禁毒禁赌会)建设。充分发挥村规民约在解决农村行政、民事纠纷等领域突出问题中的独特功能,弘扬公序良俗。引导广大农村进一步完善提升村规民约,促使其更加契合法治精神和现代治理理念,增强传统村规民约的现代价值。探索完善村规民约组织实施方式,构建教化与引导、激励与约束、自律与他律相结合的长效机制。加强优秀村规民约的宣传,树立一批先进典型,完善激励奖励机制,发挥好典型示范作用。到2020年全市90%以上行政村建立或完善“一约四会”。  

促进乡村移风易俗。推动乡村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行动,遏制大操大办、攀比摆阔、高额彩礼、厚葬薄养等不良习俗。推广台前县经验做法,制定农村红白事新办参照标准,倡导红事新办、白事简办,坚持厉行节约,摒弃虚讲排场。广泛开展“传家训立家规扬家风”活动,教育村民以德治家、文明立家、勤俭持家、和谐兴家,营造良好氛围。大力推进农村黄赌毒、封建迷信、非法宗教等综合整治。依法规范农村宗教事务,建立宗教工作县乡村三级网络和乡村两级责任制。深入开展移风易俗示范乡镇、示范村创建评选活动,到2022年全市60%以上乡镇和村庄达到示范标准。  

第五节 推进平安乡村建设

牢固树立大平安理念,完善平安乡村建设体制机制,持续开展农村安全隐患和突出治安问题治理,构建网格化管理体系,加快建设平安乡村。  

健全乡村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健全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责任制,大力推进农村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安防控力量下沉,完善县乡村三级综治中心功能和运行机制。强化群防群治,持续深化“一村一警”长效机制,构建“乡乡有组织、村村有队伍、户户有人看”的农村群防群治网络。深入推进农村“雪亮工程”建设,到2020年基本实现城乡视频监控全域覆盖、全网共享、全时可用、全程可控。  

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依法严厉打击农村黑恶势力、宗族恶势力,严厉打击把持基层政权、操纵破坏基层换届选举、垄断农村资源、侵吞集体资产等涉黑涉恶犯罪,严厉打击多发性侵财犯罪、危害群众人身安全犯罪等,完善规章制度,防止“村官”变“村霸”,严防黑恶势力犯罪及其他刑事犯罪反弹,到2020年建立涉黑涉恶违法犯罪防范打击长效机制。  

健全农村公共安全体系。深入开展农村安全隐患治理,加强交通、消防、食品药品、生态环境等安全管理工作,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探索实行“路长制”,落实乡镇政府对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监督管理责任。推进食品药品、生态环境重点领域治理,构建“风险—安全—应急”一体化的治理模式。推进乡村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深化农村网格化服务管理,到2020年县乡村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全部达标,农村网格化服务管理规范化建设实现全覆盖。开展平安乡镇、平安村创建活动。  

专栏14 乡村治理体系建设工程

1.乡村便民服务体系建设。按照每百户居民拥有综合服务设施面积不低于30平方米的标准,推动农村社区文化、卫生、体育、教育等综合服务设施建设。实施“互联网+农村社区”计划,到2022年完成全市60%以上行政村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建设。健全农村社区工作者分级培训制度,每年对农村社区工作者完成一次轮训。  

2.“法律进乡村”宣传教育活动。组织开展“送法律进农村、维稳定促发展”主题法治宣传教育活动,利用农贸会、庙会和农村各种集市,组织法制宣传员、法制宣传志愿者、人民调解员等,进行现场法律咨询,发放各种法制宣传资料和普法读物。组织法制文艺工作者,开展法制文艺演出,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把法律送到千家万户。  

3.农村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整合基层司法行政业务职能和法律服务资源,加强乡镇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村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建设,推动全市村(居)法律顾问全覆盖,到2020年基本形成覆盖城乡、功能完备的公共法律服务网络体系。  

4.“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活动。健全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标准体系,深入推进农村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到2022年实现全市法治乡镇、民主法治村全覆盖,创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15个。  

5.农村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健全农村人防、技防、物防有机结合的防控网,加快农村地区公共区域视频监控系统建设,增加农村集贸市场、庙会、商业网点、文化娱乐场所、车站、旅游景点等重点地区治安室和报警点设置,加强农村消防、交通、危险物品、大型群众性活动安全监管,形成具有农村特色的社会治安防控格局。  

6.平安村、平安乡镇创建活动。健全创新奖励激励机制,加强群众安全理念、安全意识、安全技能教育,提高群众知晓率和参与率。到2022年全市平安村、平安乡镇创建率达95%左右。  

7.乡村基层组织运转经费保障。强化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落实,完善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政策措施,健全公共财政支出和村级集体经济收益自我补充的保障机制,加强对运转经费使用的监督,提高村级组织建设和运转的保障能力。  

8.农村“雪亮工程”建设。推进城乡视频监控连接贯通,强化在大气污染防治、社会治理等领域应用,到2022年建立全市统一规范的城乡视频监控一体化建设应用格局。探索通过手机APP、电视机顶盒等方式,将视频图像资源接到农村群众终端,发现异情随时“一键报警”。建立健全“雪亮工程”人才引进、培养、激励机制。  

第九章 提升农村民生保障水平,共创美好新生活

实施民生福祉提升行动,聚焦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群众有更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第一节 坚决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

把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优先任务,瞄准目标、压实责任、摸清底数、强化举措、严求质量、巩固成果,确保如期脱贫。  

重点攻克深度贫困。加大对深度贫困县和深度贫困村的支持力度,整合创新扶持政策,强化对口帮扶,推动新增资金、新增项目、新增举措重点支持深度贫困地区,按照《濮阳市精准扶贫工作指挥部关于支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实施意见》(濮扶指〔2018〕8号)精神,扎实抓好各项工作落实。  

持续推进精准脱贫。深入实施《中共濮阳市委、濮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濮阳市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计划〉的通知》(濮发〔2018〕17号)。利用大数据技术完善建档立卡工作,对农业贫困户实行有进有出的动态管理。实施“百企万户”、农业产业化扶贫、电商扶贫、光伏扶贫等产业扶贫工程。全面完成2.9万户、10.3万人的黄河滩区居民迁建工程,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的目标。对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实施政策性兜底扶贫,对因突发性意外致贫返贫的群众实施救助脱贫。开展教育扶贫全覆盖行动。强力推进行业扶贫政策落实,确保实现慢性病鉴定清零、残疾人鉴定和发证清零、危房改造清零、滩区居民迁建的贫困户住房安置清零、因贫失学辍学清零、安全饮水清零、符合条件的特困人员纳入保障范围清零。2018年省级贫困县濮阳县实现脱贫摘帽,2019年国家级贫困县范县、台前县实现脱贫摘帽,到2020年实现全市12.58万群众脱贫。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坚持脱贫攻坚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研究制定已脱贫县巩固提升的长效机制和具体政策措施,适时开展脱贫成效“回头看”,保持扶贫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和发展后劲。采用劳务补贴、生产奖补、以工代赈等措施,吸纳贫困群众参与,提高贫困群众发展生产基本能力。注重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解决“等靠要”思想,消除精神贫困。  

第二节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坚持把建设重点放在农村,持续加大投入力度,推动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着力补齐农村发展短板,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力支撑。  

完善农村交通运输网络。积极创建“四好农村路”建设示范县,按照“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的标准,推进现有农村道路拓宽提质,实施行政村与村组之间的连通工程,加快建设沿黄快速通道、沿黄县城至黄河滩区快速通道,优化完善村庄路网,加快推进通组道路、入户道路建设,实现农村公路联通成网,到2022年新建改建农村公路3200公里。推进城乡客运服务一体化,推动市城区公共交通线路向清丰县城、工业园区等城市组团和周边村镇延伸,构建以县城为中心串联所辖乡镇和以乡镇为中心串联所辖行政村的县乡两级交通圈。  

加强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引黄涵闸等设施提质改造,加快推进引黄调蓄灌溉工程建设,扩大引黄能力。持续推进中小河流治理工程、黄河流域蓄滞洪区安全能力建设,实施农田水利沟渠清淤工程,构建大中小微结合、骨干和田间衔接、长期发挥效益的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网络。基本完成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建设任务。大力发展规模化集中供水,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深化农村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与管理体制改革。  

推进乡村能源革命。推进农村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农村能源体系。加快电力设施建设,实施新一轮农网升级改造。加快天然气基础设施建设,建成濮范台输气管道,实施“气化濮阳”工程,推进燃气管网向农村地区覆盖延伸,切实保障居民用气需求。积极发展地热供暖,在地热资源丰富、居民承受能力强的乡镇,探索推进地热供暖。加快推进生物质多元化利用,充分利用濮阳农林生物质资源量大类丰的优势,科学布局建设一批达标排放的生物质供热、生物质天然气和规模化沼气等项目。结合黄河滩区居民迁建和村庄整合,依托新建社区加快建筑节能改造和集中供暖管网建设,探索农村地区集中供暖新模式。实施光伏扶贫项目,推动太阳能利用快速发展。实施“双替代”工程,在天然气管网覆盖到的乡村推行气代煤,在未覆盖到的乡村全面推进电代煤。  

加强乡村信息网络建设。重点实施乡村网络提速降费工程,加大农村光纤改造力度,新建4G乡村基站623个,实现4G移动网络农村地区全覆盖。2020年,启动农村区域5G网络建设。加快农业物联网发展,到2022年基本完成农业物联网全面部署。实施数字乡村战略,做好整体规划设计,推进农村基层政务信息化应用,推广远程教育、远程医疗、金融网点进村等信息服务,建设空间化、智能化新型农村统计信息综合服务系统。注重网络安全防护,确保信息系统网络运行安全、重要数据安全和公民个人信息安全。  

专栏15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1.农村交通运输网络建设。对具备条件的建制村全部实现通硬化路,推动窄路基或窄路面路段加宽改建,对存在安全隐患路段增设安全防护设施,建立起覆盖城乡、连通内外、安全高效的农村公路网络体系,实现村主干道路进出通畅。到2020年,全市乡镇和行政村通畅率、具备条件的行政村通客车比例均达到100%。到2022年,村庄道路铺装硬化率达到100%,客运通达率达到100%。  

2.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清丰县、南乐县、台前县引黄调蓄灌溉工程建设,新增调蓄能力1183万立方米。实施渠村、南小堤、彭楼3个大型灌区和6个中型灌区的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提高400万亩基本农田的用水效率。加快推进五县和华龙区、开发区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到2022年集中供水率、自来水普及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3.农村能源革命行动计划。加快天然气、电力、地热供暖、农村能源、光伏等设施建设,到2022年,除黄河滩区部分村庄外实现管道天然气“村村通”,天然气普及率大幅提升,农村电网供电可靠率达到99.9%,综合电压合格率达到97.9%。  

4.乡村信息网络提升。实施宽带乡村工程,持续加强光纤到村建设,扩大乡村驻地家庭用户光纤接入覆盖。到2022年,“互联网+”智慧乡村管理系统所有行政村全覆盖,实现市、县、乡、村四级平台网络信息互通互联,全市农村家庭宽带普及率达到40%。推进电信普遍服务试点,落实农村地区网络提速降费政策,2020年底前农村家庭用户宽带接入速率达到50Mbps以上,2022年底前条件较好的乡村实现百兆宽带接入。  

第三节 提升农民就业质量

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实施积极就业政策,拓展就业渠道,强化就业服务,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的就业。  

拓宽农民就业渠道。培育壮大特色产业集群,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兴办劳动密集型企业,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实现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积极探索“政府+企业+农民工”模式,到2022年实现每个乡镇至少建立1个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示范基地。持续开展“春风行动”,推进市内市外劳务协作,建立与发达地区企业长期劳务合作关系,积极开展有组织的劳务输出。推广南乐县、清丰县、台前县农民工返乡创业示范县经验,为农民工提供更加优良的返乡创业环境。实施乡村就业促进行动,培育一批家庭工厂、手工作坊、乡村车间,积极开发家政服务、养老服务、电子商务等就业岗位。到2022年农民劳动力就业率达到80%以上。  

强化乡村就业服务。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加快提供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建立农村劳动力就业服务中心,提供就业咨询、信息发布等公共就业服务。加快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建立农村劳动力资源信息库并实行动态管理,依托濮阳就业网、濮阳就业APP、微信公众号等平台,提升服务水平。利用濮阳职业技术学院、濮阳技师学院以及各县职业学校公共实训基地资源,开展技能培训。落实就业服务、人才激励、教育培训、奖金奖补、金融支持、社会保险等就业扶持相关政策,对就业困难农民实行分类帮扶。到2022年,实现新增技能型农民工10万人以上,培训合格率达到98%以上。  

第四节 增加农村公共服务供给

把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放在农村,促进公共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资源向农村倾斜,逐步建立健全覆盖全民、普惠共享、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推动建立以城带乡、整体推进、城乡一体、均衡发展的义务教育发展机制。推进“全面改薄”工作,巩固农村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成果,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到2020年基本实现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达到省定标准。提升农村义务教育信息化水平,力争实现全市所有中小学校优质资源“班班通”。实施学前教育行动计划,支持各地有效利用农村中小学闲置校舍及其他富余资源,改建成安全、达标的幼儿园,到2022年确保每个乡镇建有1至2所公办中心幼儿园。实施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集中支持贫困地区普通高中学校建设,改善非贫困县普通高中办学条件。持续推进职业教育攻坚工程,加大职业学校对农村地区的招生规模和技能培训力度,每个县重点办好1至2所中等职业学校。建好建强乡村教师队伍,实施“国培、省培和市培”计划,加强农村教师周转宿舍建设,持续改善农村特岗教师、支教教师生活条件。鼓励城镇学校优秀校长、教师,定期到乡村学校交流轮岗支教,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之间基本平衡。  

推进健康乡村建设。继续实施国家基本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提高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补助标准。建立县乡村三级慢性病和重大传染病防控体系。提升基层妇幼健康服务能力,提高妇女儿童健康保障水平。实施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工程,每个乡镇办好1所标准化乡镇卫生院,每个行政村设置1所标准化卫生室。推进实施分级诊疗制度,实行差别化的医保支付和价格政策。持续实施基层卫生“369”人才工程,实现每个乡镇卫生院都有全科医生。完善以县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基础的乡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引导和鼓励优秀医疗卫生人才到基层医疗机构工作。广泛开展健康教育活动,提升群众文明卫生素养,建成一批整洁有序、健康宜居的示范村镇。  

推进社会保障制度城乡统筹。坚持和完善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制度模式,巩固和拓宽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资金筹集渠道,强化长缴多得、多缴多得等激励政策,建立基础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全面建成公平、统一、规范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与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其他社会保障政策相配套,更好保障参保群众的老年基本生活。完善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大病医疗保险制度,做到应保尽保。完善困难群众大病补充保险制度,困难群众参保率达到100%。完善城乡居民信息系统,对接全国异地就医即时结算平台,实现城乡居民患者异地就医的即时结算。  

提升农村养老服务能力。加强农村养老服务设施建设,依托行政村、较大自然村,充分利用农家大院、农村废弃厂房、闲置学校等,建设日间照料中心、农村幸福院等互助性养老服务设施。到2022年,农村失能特困老人集中护理供养率达到80%以上,政府兜底老人基本养老服务实现全覆盖。推进农村医养结合发展,支持乡镇卫生院利用空置床位开展养老服务,加快医养融合型养老服务机构建设。推进村卫生室开展老人健康状况评估、体格检查,建立老人健康管理档案,为行动不便的老人提供上门服务。加强养老护理人才队伍建设,建立乡村养老服务管理队伍。鼓励村居健康老人成立志愿者队伍,引导基层保险机构、基层老龄协会、志愿者协会等各类社会组织参与农村居家养老服务工作。  

专栏16 农村公共服务提升工程

1.乡村教育提升计划。完成农村寄宿制小学建设的全部任务,到2022年寄宿制学校由156所增加到271所。推动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实现建设标准、教师编制标准、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基本装备配置标准统一和“两免一补”政策城乡全覆盖。改善农村教师生活待遇,按照相关规定逐步提高黄河滩区学校和边远乡镇学校教师生活补助发放标准。落实乡村教师支持计划,每年培训农村教师8000人次。加快实施“三通两平台”建设工程,继续支持农村中小学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2.健康乡村计划。加强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达标率达到95%以上,公有产权村卫生室比例达到80%以上,部分医疗服务能力强的中心乡镇卫生院医疗服务能力达到或接近二级综合医院水平,乡村两级医疗机构的门诊人次占总诊疗人次的65%左右。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补助标准达到100元左右,慢性病等主要公共卫生问题得到初步控制。实施农村妇女免费“两癌”筛查。到2022年实现每万常住人口拥有2名以上全科医生。  

3.全民参保计划。开展全民参保登记,建立全面、完整、准确、动态更新的社会保险基础数据库。以城乡之间流动就业和居住农民为重点,鼓励持续参保,积极引导在城镇稳定就业的农民工参加职工社会保险。实施社会保障卡工程,不断提高乡村持卡人口覆盖率。到2022年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5%以上。  

4.农村养老计划。统筹规划建设公益性养老服务设施,50%的乡镇建有1所农村养老机构。依托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站)、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村卫生室、农村书屋、全民健身场所等,为老年人提供丰富多彩的关爱服务。  

第十章深化改革,完善城乡融合发展政策体系  

全面深化改革,顺应城乡融合发展趋势,结合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建设,完善城乡融合发展的政策体系,优化外部环境,激发内在活力,推动“人”“地”“钱”等要素双向流动,为乡村振兴注入不竭动能。  

第一节 推动乡村人才振兴

把人才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实行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政策,引导各类人才投身乡村建设。  

加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程,每年培育职业农民1.5万人,到2022年全市新型职业农民达到8万人。依托濮阳职业技术学院、濮阳技师学院和县职业技术学校建设涉农专业和学科,通过“半农半读”、网络课堂等方式,加强职业培育。开展乡村技能培训计划,发展一批“土专家”“田秀才”,扶持一批农业职业经理人和经纪人,培养一批乡村能工巧匠、民间艺人。实施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知识更新工程,充实一线农技推广队伍,深入开展“万名科技人员包万村”行动,全面促进农技推广服务。  

鼓励社会人才投身乡村建设。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吸引企业家、党政干部、专家学者、技能人才等服务乡村振兴事业。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优势,调动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积极性,开展专家人才服务乡村振兴活动。制定鼓励引导工商资本参与乡村振兴的政策,落实和完善融资贷款、配套设施建设补助、税费减免、用地等扶持政策,明确政策边界,保护好农民利益。继续推进高校毕业生基层成长等计划,实施乡村振兴“巾帼行动”、青春建功行动,引领妇女和青年积极投入乡村振兴。全面建立城市医生、教师、科技文化人员等定期服务乡村机制。加强对下乡组织和人员的管理服务,使之成为乡村振兴的建设性力量。  

激发农村创新创业活力。引导农民工、大学生、复转军人、科技人员等回乡创业,不断壮大农村创新创业群体。建设众创、众包、众扶、众筹支撑平台,推动政策、技术、资本等各类要素向农村创新创业集聚。依托产业集聚区、专业园区、创业园等服务功能,培育农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引导返乡创业人员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合作,组建现代企业、企业集团或产业联盟,共同开辟创业空间。加快农村返乡创业综合服务中心建设,为返乡下乡人员创新创业提供便利服务,对进入孵化平台和创业园区的创业者,提供创业辅导、政策咨询、证照办理、社保转接等一站式服务。鼓励农业企业建立创新创业实训基地,举办农民创新创业大赛、训练营等各类公益活动。开展农民创业者培训计划,每年培训200人次。  

专栏17 乡村人才振兴工程

1.农业学术、技术带头人和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围绕生物育种、土壤污染综合治理、现代农业机械与装备等新兴领域和交叉学科,每年选拔支持杰出青年农业科学家开展重大科技创新。到2022年,重点培养造就农业学术和技术带头人280人、优秀农业科技创新人才230人。  

2.农业科技推广人才培养。加大“三农”领域实用专业人才培育力度,围绕农业生产服务、农技推广应用、乡村手工业等方面,每年培训农村实用技术1.5万人次,使90%以上的青年农民掌握1至2门实用技术或就业技能。到2022年,培养现代农业科技推广人才2000人。  

3.新型职业农民科技培训。以提升新型职业农民专业技能、提高农业劳作能力为目标,重点在新技术运用、新设备实施等领域加强培训,每年培训4500人次。  

4.贫困地区、革命老区人才支持计划。引导优秀教师、医生、科技人员、社会工作者、文化工作者到贫困地区和革命老区工作或提供服务。加快培养一批贫困地区和革命老区急需紧缺人才。  

5.返乡下乡回乡创业。支持各类创新创业园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建立实训基地。从“新乡贤”“土专家”“田秀才”中遴选创业导师,指导返乡下乡人员创新创业。到2022年,农村创业人才达到6500人,农民工返乡创业人数达到5万人。  

第二节 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完善相关配套政策,强化公共服务保障,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  

落实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落户政策。探索推动在城镇没有合法稳定住所的常住人口在城市社区公共户口落户,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生活的新生代农民工、举家迁徙的农业转移人口、农村籍大中专院校学生和退伍、转业军人在城市落户。  

提高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不断扩大教育、就业、医疗、社保、住房保障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面,保障符合条件的进城务工人员在流入地平等享受城镇基本公共服务。保证随迁子女以公办学校为主接受义务教育、以普惠性民办幼儿园为主接受学前教育。将符合条件的常住人口纳入公租房保障范围和住房公积金制度覆盖范围。推进城乡居民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强化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等制度的衔接。全面实行居住证制度,为居住证持有人提供居住地基本公共服务,支持其参与居住地社会事务,切实增强居住证含金量。  

完善农村人口转移激励机制。切实维护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支持引导其依法自愿有偿转让。不得强行要求进城落户农民转让在农村的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或将其作为进城落户条件。强化“人地钱三挂钩”配套政策机制,落实财政转移支付、城镇建设用地、预算内投资安排与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政策,健全由政府、企业、个人共同参与的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  

第三节 强化乡村振兴用地保障

完善农村土地利用管理政策体系,盘活存量,用好流量,辅以增量,激活农村土地资源资产,保障乡村振兴用地需求。  

推进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落实加强耕地保护和改进占补平衡政策。完善土地征收制度,严格划定征收范围,规范征收程序,保障被征地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探索建立兼顾国家、集体、个人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将土地增值收益更多用于脱贫攻坚和乡村建设。扎实推进“房地一体”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和宅基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到2020年全面完成农村房屋不动产登记工作。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落实宅基地集体所有权,保障宅基地农户资格权和农民房屋财产权。  

多方保障农村建设用地。加强农村新增用地保障,探索盘活用好闲置农房和宅基地的办法,在范县颜村铺乡西于庄村开展农村宅基地自愿有偿退出试点。完善农村非农产业发展用地政策,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可以预留少量(不超过5%)规划建设用地指标,用于零星分散的单独选址农业设施、乡村旅游设施等建设。安排一定比例年度土地利用计划,专项支持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和产业融合发展。鼓励有条件的农村利用农村闲置房屋校舍、空闲地、林场和水面等,发展特色产业。盘活农村存量建设用地,鼓励台前县和122个深度贫困村通过村庄整治、宅基地整理等节约建设用地,采取入股、联营等方式,重点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和农村三产融合。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前提下,允许县级政府通过村土地利用规划,调整优化村庄用地布局,有效利用农村零星分散的存量建设用地。用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跨省域调节政策,将所得收益通过支出预算全部用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支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落实适度放活宅基地和农民房屋使用权政策,不得违规违法买卖宅基地,严格实行土地用途管制,严格禁止下乡利用农村宅基地建设别墅大院和私人会馆。  

第四节 健全多元投入保障机制

健全乡村振兴资金投入保障机制,加快形成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  

增强财政投入保障。坚持把农业农村作为财政支出的优先保障领域,严格落实各级政府“三农”投入责任,完善财政支农投入稳定增长机制。研究出台支持乡村振兴的财政土地政策,进一步提高土地出让收入对农业农村投入比例。加大政府投资对农业绿色生产、可持续发展、农村人居环境、基本公共服务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支持力度。推进行业内资金整合与行业间资金统筹相互衔接配合,加快建立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长效机制,强化支农资金监督管理,提高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效益。实行“大专项+任务清单”资金管理方式,提高预算管理效能。探索通过设立基金、先建后补、以奖代补等方式提高投资效益,以资本金方式投入“三农”领域确需支持的经营性项目。加大彩票公益金投入乡村振兴力度。建立健全支农资金常态化监管机制,发挥审计力量,聚焦重点资金、重点项目、重点领域,定期开展监督检查,防范政府性债务风险,严厉查处违法违规违纪问题。  

加大金融支农力度。完善农村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产品,推动农村金融机构回归本源。引导村镇银行向基层延伸机构和服务。争取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扩大对我市农业农村中长期信贷投放规模。积极推广农户家庭贷款,大力发展供应链金融和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农民住房财产权、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等三权抵押贷款业务。支持金融企业向农村地区延伸金融服务,引导金融机构创新支农产品和服务,更多支持“三农”建设和乡村振兴。积极推动涉农金融机构不断加大“三农”支持力度,实现涉农贷款增幅不低于各项贷款平均增幅的工作目标。  

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采取股权投资引导基金、事后补助、以奖代补、贷款贴息、保费补偿、风险补偿等方式,采用PPP模式等市场化手段,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更多投向乡村建设。鼓励政府投融资公司进入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领域建设,承接乡村振兴投资项目。  

专栏18 乡村振兴金融支撑工程

1.金融服务机构覆盖面提升。稳步推进村镇银行在县(区)设立工作,拓宽县域银行业金融机构服务覆盖面。在严格保持县域网点稳定的基础上,加大评估考核力度,推动银行业金融机构到空白乡镇设立标准化固定营业网点。  

2.农村金融服务“村村通”。在具备条件的行政村,依托农村社区超市、供销社经营网点,广泛布设金融电子机具、自助服务终端和网络支付端口等,推动金融服务向行政村延伸。  

3.农村贷款产品创新。深化“银保合作”,开发设计以贷款保证保险为风险缓释手段的小额贷款产品。探索仓单等作为风险缓释手段的贷款融资方式,开展适合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订单融资和应收账款融资业务。在具备条件的地区开展包括大型农机具在内的农业生产设备、设施抵押贷款业务。  

4.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搭建以“数据库+网络”为核心的信用信息服务平台,提高信用体系覆盖面和应用成效,创建一批“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  

第十一章 规划实施

坚持党的领导,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在优先位置,更好履行各级政府职责,最大程度激发各类主体的活力和创造力,形成强大合力,扎实有序推进乡村振兴。  

第一节 加强组织领导

坚持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强化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落实党委和政府的主体责任,全面落实党政一把手第一责任人、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要求。各级党委要定期召开专题会议,讨论决定重大事项,研究解决重要问题,加快推进重要工作。党委宣传部门要注重宣传引导,创新宣传形式,充分利用互联网等现代媒体,广泛宣传乡村振兴相关政策和典型实例,讲好乡村振兴濮阳故事。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优势,发挥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作用,营造全社会支持乡村振兴的良好氛围。立足我市实际,探索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发展条件下乡村振兴模式,推动清丰县率先开展全域乡村振兴示范。  

第二节 坚持规划引领

强化县乡政府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主体责任,做到乡村振兴事事有规可循、层层有人负责。建立健全规划实施和工作推进机制,由农业农村主管部门牵头组织,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凝聚推进合力,扎实推动规划落实。各县(区)要依照本规划,结合实际,科学编制本县(区)乡村振兴规划或实施方案,制定配套政策,明确目标任务,细化工作措施,增强可操作性。市直各有关单位要围绕规划确定的重大工程、重大项目制定专项规划或行动计划,最终形成“1+1+N+1”(一个实施意见、一个五年规划、N个专项规划和一个考评体系)政策体系。  

第三节 合理安排时序

2018至2020年,聚焦精准脱贫,重点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补齐农业现代化和乡村建设短板,推动条件较好的县(区)和村庄先行提升。  

2021至2022年,全面深化乡村振兴各项重点举措,协同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形成有效的乡村治理体系,城郊融合类和提升改善类村庄基本实现现代化。  

2022年以后,持续推进产业发展与人民生活同步改善,人居条件与生态环境同步建设、历史文化传承与现代文明有机融合,深入开展各具特色、丰富多彩的美丽乡村建设,推动全市乡村发展不断取得更高成就、更大突破。  

第四节 做好考核评估

健全考核评级和奖惩机制,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实施成效纳入市管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实绩考核,考核结果作为选拔任用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本规划确定的约束性指标以及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大政策和重要改革任务,要明确责任主体和进度要求,确保质量和效果。加强乡村振兴指标数据统计工作,确保真实准确。建立规划实施督促检查和第三方评价机制,适时开展规划中期评估和总结评估。